两会现场|听说,上海海洋大学要向上音、华政学习一件事?
2023-01-12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 施培琦/剪辑

“高校的发展必须紧密融入我们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上海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高校在这里面不能缺位。”本次两会现场,市人大代表、上海海洋大学党委书记王宏舟在接受采访时说,非常直接的一点,是怎么样把高校的空间和功能与城市的发展空间功能更好的融合,这是每个学校都要考虑的。他说,今年,就要向华东政法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打开围墙”的正确方式,让汇聚在临港的创新创业人才不仅享受临港的城市功能,也享受到临港高校功能的支撑。

 // 面向临港打开“校园围墙” // 

苏州河碧波荡漾,红砖墙静静矗立。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坐落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的旧址,27栋近代建筑,深深镌刻着百年近代高等教育和近七十年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印记,承载着城市记忆、传承着城市文脉。2021年开始,学校以“人民城市”理念重塑校园新形态,以全面开放的姿态融入上海“一江一河”发展规划,打造“苏河明珠”。通过940米华政段苏州河步道的贯通,使得校园和整个城市的历史文化文脉真正相连。校园整体风貌融入苏州河滨水景观,改建成为上海第一个全面开放的历史风貌校园,在市民最大限度享受最美公共开放空间的同时,城市和大学,城市文明与大学文化建设,也越发显得双向滋养和支撑。

去年国庆小长假伊始,当市民游客漫步淮海中路汾阳路路口时发现,上海音乐学院也已经打开了这片区域的围墙——包括“音乐城堡”在内的四座各具特色、不同历史时期修建的建筑,还有数千平方米的大花园与街区相沿途欣赏这些“最上海”城市历史文脉的外观,而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同样未来可期。

这些大学与城市、与市民融合互动的实践案例,也给了上海海洋大学颇多启示。2023年是上海海洋大学落地临港新片区办学的第15年了,这在王宏舟看来,过去学校为临港的发展“带人气”,现在则是到了“带人才”“聚人才”的时刻,如果过去只是“在临港发展”,那么,现在已经升格为“融入临港发展,依托临港发展”。

要向华政、向上音学习什么?王宏舟说,今年就会考虑怎么样把上海海洋大学的校园功能、校园空间,更好地向临港新片区的城市公共空间融入与开放,让更多的临港人不仅能够享受临港发展的城市服务,还能够享受临港高校的功能服务。“我们会考虑在今年把我们的文化和体育的空间向城市和社区开放,不仅让我们的学生们可以在其中有好的文化体育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和高校的学生能够互动起来,融入我们的空间。”

 // 为上海发展体现高校贡献度 // 

与此同时,王宏舟透露,学校还将陆续策划推出举措,把学科优势转化成为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优势。十四五新建项目里,学校规划新建朱元鼎水生博物馆,希望建成后不仅成为高校学科研究基地,还能成为加强城市科普、服务城市功能的服务基地、展示基地。

“这是我们的学科研究、鱼类分类学研究的重要的硬件项目。水生博物馆将来是要跟临港自贸区一起向城市开放的,其中既有我们的研究功能,创新功能,更有我们的科普功能,服务社区的文化功能,实现多赢。”王宏舟畅想着更为美好的发展蓝图。

他相信,如此一来,学校不仅是开门办学融入临港,更是和临港新的发展始终融合,这样,才真正能搭上国际大都市建设现代化进程的高速列车,也才能发展自己,更多体现高校的贡献度。

上海海洋大学是搞水产养殖见长,实际上,治水的功能和本领也很强大。王宏舟为学校新成立的水域生态治理研究院打CALL,期待学科优势、科研优势持续转化成为服务上海城市建设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度和能力,“这属于生态治理服务,我们已经覆盖到了上海12个区,基本上上海的中小河道和水域治理,我们都有技术服务,都有实质性的企业参与。接下来,学校还将围绕更高标准,比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到的韧性和低碳,把静态水域治理、小型水库等空间治理,水域生态监测等综合能力做强。”

王宏舟说,上海是海洋城市,作为上海海洋大学,为上海的海洋学科、海洋人才的集聚做贡献,特别是为上海立足长三角,还要面向世界的大洋大海,做出海洋的文章,要有这所学校的特殊贡献。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视频 施培琦/剪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