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题|代表委员支招,如何让乡村成为年轻人心中的诗和远方
2023-01-12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要振兴,农业农村要实现现代化,人才振兴是支撑,乡村发展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

如何吸引年轻人来到乡村,扎根在乡村?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余思彦  探索在高校设置乡村振兴学科专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乡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农产品销售、科技农业运用等,都需要高素质的青年人才。”来自金山的80后青年代表余思彦对如何促进青年人才扎根乡村也有话要说。

在余思彦看来,目前有意愿投身乡村建设的青年人才越来越多,“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特岗计划”等基层服务就业计划,也为乡村引进了不少青年人才,然而依然存缺少吸引机制,乡村振兴一线青年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不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还较少;缺少培育机制,青年人才参与平台不多、内生动力不够,“土专家”“田秀才”并不多,服务能力还不强;缺少激励机制,青年人才回乡后难留住、易流失等诸多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青年人才回乡发展的意愿,对一些高层次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不大,导致乡村振兴优秀青年人才匮乏。

他建议,要在“引育用留”上下功夫,真正让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比如可以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乡村青年人才招引政策,以乡土、乡情、乡愁为纽带,开展优秀乡村青年人才回流行动,鼓励大学毕业生、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等青年返乡回乡发展,在能人回归的基础上,同时把积累的经验、技术、资金带回来。“我们还可以整合各方资源,排摸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三支一扶’大学生、优秀退役军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村致富能手等人员信息,建立青年人才数据库和储备库,在开展乡村工作人员招聘时,赋予相关村部分推荐权。

余思彦建议,与高校合作,依托每年毕业季、求职季,开展返乡创业就业政策宣传、乡村工作岗位宣讲等,进一步扩大毕业生的知晓度。探索在高校设置乡村振兴学科专业,开设农村经济发展、智慧农业、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课程,提高专业设置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契合度,提前培育专业青年人才。

“针对青年人才熟悉网络和自媒体的优势,建议鼓励其使用微博、抖音等平台,宣传乡村美景美食、特色农产品、民宿等,吸引社会各界关注乡村发展。”余思彦说。

 周瑜  健全农业人才保障制度 

最近正是草莓的集中上市季,草莓姑娘、市人大代表、上海永胜瓜果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周瑜既要参会,又要远程协调各项事宜,已经分身乏术。“我们合作社人手奇缺,装草莓的大部分都是70多岁的老阿姨。”

让周瑜感慨的是,乡村振兴需要人才,但相对其他行业合作社的工作更为辛苦,开出的工资性价比不高,导致很多人不愿意在农业工作,外来务工人员也不愿意从一个农村再回到另一个农村。她还透露说,合作社发展至今,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却迟迟没有相关的五险一金政策,使得合作社工作的员工,权益得不到保障。

她建议,为合作社建立专门的缴纳五险一金政策,为合作员工工提供缴纳五险一金的条件。建议展开一些普法活动,增强员工法律意识。让他们对五险一金重视起来。建议增加合作社缴纳五险一金的补贴政策,如果全面放开合作社缴纳五险一金,对合作社来言有很大的压力,增加合作社缴纳五险一金的补贴政策,可以分担合作社的压力。

“我还建议为从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才提供便利。近年来,从事合作社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合作社员工逐渐老龄化,农民专业合作社急需年轻的血液。为农业人才提供便利,吸引农业人才在合作社就业,夯实青年队伍建设。”周瑜建议。

 陈振楼  通过网红大咖等重塑农村形象 

市政协委员、民进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陈振楼提交了一份《关于夯实上海乡村振兴人才基础的建议》的提案。

陈振楼指出,人才问题一直是我国乡村振兴的一大难题,上海市郊农村也同样面临这一瓶颈,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不断加剧。

他建议,多策并举,重点解决乡村紧缺的产业人才引进。从上海郊区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看,产业人才既包括都市现代生态农业的技术领军人才、龙头企业管理人才等少数高端人才,也包括大量的农业科研、经营管理、市场开发、直播带货等中层人才。要进一步扩大上海农村农业人才引进政策的适用范围,围绕人才引进、人才保障、人才奖励、就业创业等方面,加强制度创新,打破不利于人才引进的制度瓶颈,构建更加多样化、更具吸引力的人才体制机制。

他还建议,加强教育培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针对都市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以及数字科技在农村农业日趋广泛的应用,探索建立区—镇—村三级新型农业配套服务体系,着力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环境友好型生产技能、市场营销技能、品牌意识等薄弱环节进行专门培训。

“建议优化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进入农村农业。可以借鉴英国等发达国家扶持农村产业发展的做法,以公共财政投入引导建设农村共享创业空间平台(可以利用闲置宅基地),鼓励立足农村农业的创新、创业、创意和创造等经济活动的开展。”陈振楼还建议,提升汇聚农村地区的人气,不断增强乡村活力。这是因为人气也是生产力,对不断老龄化和空心化的农村地区而言,能够不断汇聚人气,本质上就意味着发展的无限可能。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进入农村的各类文学家、艺术家、导演、网红大咖等在农村形象塑造和传播方面的积极作用。

 == 场外典型案例 == 

晒生活、做直销,90后乡村主播带着乡民一起致富

晒太阳,听蝉鸣、吹山风,短视频里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当初拼命留在城里的年轻人,犹如抓住一根解决焦虑的稻草,乡村成了他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1月6日,快手科技召开“村播计划”启动会,宣布2023年将提供30亿流量扶持乡村发展与人才培养,正式发布“村播计划”“村播学堂”“幸福乡村带头人”“村播大会”四大乡村振兴IP,围绕培训指导、流量扶持、线上运营、线下活动持续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和产业发展。

90后快手乡村主播“笨熊”(熊琴)第一时间在自己的短视频账号里转发了“村播计划”。

1992年出生的熊琴曾独自闯荡深圳,从事电动汽车的租赁和销售,业绩的压力,人在异乡的漂泊无依让她倍感焦虑,时常失眠。

有一次回到家乡,看到妈妈看着窗外的背景,她瞬间有点心酸,“妈妈终究还是老了。”

结束了5年的漂泊生涯,熊琴决定回到偏僻、落后的乡村。6年时间,她从年销售额只有区区几万的“猪倌”,到搭上了短视频的风口,成为乡村主播,如今年销售额高达500多万,还为村民们带货,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熊琴告诉记者,她本人是户外博主“老杜的旅行”的粉丝,有一次,老杜来到她的家乡,作为东道主,她主动邀约对方吃饭。因为出现在了老杜的直播间,阴差阳错,被很多老杜的粉丝要快手号,一下子有了3000多人关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当起了乡村主播。

“我日常每天要直播2~3个小时。老公种地,我拍他;老公喂猪,我拍他;老公放羊,我拍他……”她记录乡村的日常,将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拍成短视频。老公负责养殖,她负责直播、视频,夫妻两人分工有序。有一次,她拿起手机去山上找刚生出来的小羊羔,直播间里一片欢乐。她顿时觉得自己的拍摄很有意义,能让快节奏的城里人感到乡间的野趣与快乐。

原本,家里种养出来的农产品是拉到农贸批发市场,等别人来收。自从2019年加入快手平台后,就变成了直销的模式。“最初我们在网上直播卖了几万。圈舍投入大、道路不通畅,我们付钱请来挖掘机,买石头来铺路,开始赚的钱都用来搞基础建设,渐渐地,道路通畅了些,圈舍搞好了,后来销售也慢慢好起来。到2020年销售额突破了60多万。最多的时候工人数达到了20多人。再后来,我们还帮着其他村民一起销售猪肉、羊肉、鸡肉、红薯、蜂蜜、橘子、米、油、白酒、萝卜、白菜等。这几年每年的销售额达到了数百万。”熊琴介绍说。

回到乡村后,熊琴采取了最传统的生态的养殖方式,不用激素,把猪在山上散养一年以上,把鸡也放在山上散养。她每天拍短视频,除了去县城发货外,几乎每天都要开直播。“我们的粉丝们会和我一样关心田间的农作物的生长,猪、羊从小到大,他们对我们的信任也累积,很多时候一挂链接就被抢完了。”

“只有当年轻人回到乡村了,乡村有了人才有人气,有了人气才能做事。乡村振兴必须要靠年轻人。”熊琴真心希望,越来越多像她一样的年轻人能返乡,让乡村的面貌越变越好,打造美丽乡村、文明乡村。“通过短视频的助力,我希望让我们的养殖种植被更多人看到。健康的农产品是刚需。如果在老家能挣到钱,就会吸引回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