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日复一日,“巡鸟员”严守野生动物安全防线
2023-01-1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视频

“骨顶鸡,2200,集中;普通鸬鹚,110,集中;黑脸琵鹭,26,分散;斑嘴鸭,1800,集中;罗纹鸭,550,分散;小鸊鹈,60,分散……”这两天,申城降温,迎来了真正的冬日,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巡鸟员”张骏和搭档姚春峰便风雨无阻地来到三甲港滩涂,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一个监测,一个记录。

从20出头的毛头小伙,到“奔四”,孤独的“巡鸟员”,张骏一干就是15年,只为在沿海“阻截”禽流感。

 ◇ 从三甲港到芦潮港全年无休每日监测 ◇ 

0℃的天气,三甲港滩涂一望无际,寒风刮到脸上,冻得生疼,远处海面上,黑压压的鸟类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跟随张骏他们一起“巡鸟”。

 张骏从车上取下望远镜,把架子支好,认真监测起来,一旁的姚春峰仔细记录下鸟的品种和数量。十几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只要稍稍一看,他们就能判断这是什么鸟,大约有多少数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巡鸟员”的官方称呼是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员。

上海沿海地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重要迁徙路线,浦东林业站共配置了9名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员,实行全年无休、每日监测,从三甲港到芦潮港,全程100多公里,覆盖17000余公顷。沿途设置了4个监测大点,每个大点内有五六个监测位。

张骏他们主要负责对浦东沿海的野生动物开展疫源疫病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非正常死亡的野生动物,特别是鸟类迁飞季节的禽流感监测,起到监测预警的作用。同时,对巡查中观察到的野生动物种类、数量及状况等信息,通过国家疫源疫病监测系统进行上报。

张骏车上的装备丰富,光望远镜就有单筒、双筒好几个,还有一条及腰的下水裤是用来下水打捞死亡鸟类的。“这里水太深,下不去,芦潮港的滩涂可以下去,水到这里。”张骏用手比了比大腿的位置。

 ◇ 起早贪黑一个监测单程就要三个半小时 ◇ 

张骏是一名退伍军人,2008年上海开始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时,他就来到了这里。张骏是浦东惠南镇本地人,虽说家住南汇地区,但监测这片滩涂也要起早贪黑,因为一个监测单程就要三个半小时,有时候还要来回好几趟。

采访中,记者发现,即便凑近望远镜细看,远处的候鸟看得也并不清晰,张骏却能一目了然。“那个是骨顶鸡,还有斑嘴鸭、绿翅鸭、绿头鸭、琵嘴鸭。”张骏告诉记者,他们通过头部、翅膀、脚来判断鸟类品种。候鸟种类挺多的,且多为保护鸟类,现在浦东东滩湿地光是鸭类就有七八个物种。三甲港的候鸟不算多,东滩那边每次监测到的数量可以达到近万。

冬季是候鸟迁徙的高峰期,也是巡查工作最繁忙的时候,需要对迁徙候鸟进行着重关注,及时发现并处置非正常死亡候鸟,严防非法捕猎行为,还要在极端气候情况下,及时发现和救助受伤的野生动物。“我们会根据群众举报,加强重点地区防范。这些年来,通过法律保护、政策宣传,非法捕猎行为越来越少了。”

如何判断鸟类是否正常死亡?张骏说,那就要看是否有撞击之类的痕迹,一旦发现非正常死亡鸟类,华东师大的专家就会过来进行检测。如遇秋冬季禽流感高发期,还要对活鸟的血液、唾液、粪便进行抽查,所幸的是,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有大规模禽流感。

“巡鸟员”都是爱鸟人士,他们还有一项职能就是救助受伤鸟类。去年7月20日,他们就“收养”了一只市民送来的受伤幼鸟。目测刚出壳不久,还未睁眼,“巡鸟员”把它带回收容救护点救治喂养,并取名“七月”。在大家的人工救助下,七月快速长大,羽毛越来越浓密,渐渐露出了“真面目”,原来是一只白头鹎。3个多星期后,七月养好了伤,羽翼渐丰,终于在8月12日那天,飞向蓝天,回归大自然。

对于即将到来的春节,张骏没什么概念,因为监测工作是全年无休的,加上沿海地区的重要性,无论什么节假日,都必须在岗在位,大家轮班。春节还是和日常工作一样,需要保持警惕。

问张骏有没有觉得当“巡鸟员”很枯燥,他说没有,反而觉得很有挑战性,因为每天监测到的物种种类不同,像普通鸬鹚就是三甲港才有的。“既然从事这个岗位,就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远眺三甲港滩涂,碧水蓝天,候鸟成群,与世无争,是“巡鸟员”们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这份如画般的静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