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新标杆,上海横沙新洲总体规划出炉
2023-01-17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开发建设上海现代农业产业园(横沙新洲)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记者了解到,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上海现代农业产业园(横沙东滩)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崇明区人民政府联合编制形成《上海现代农业产业园(横沙新洲)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3-2035)》,已获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复,并于1月17日对外公布。

 // 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五大高地 // 

横沙新洲地区位于长江入海口,经过长江近二十年的滋养,已形成新的陆地,既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也是一座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金山银山,更是上海未来城市发展重要的战略空间。

规划明确,横沙新洲园区的发展目标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高端农业、精品农业、品牌农业,成为世界级现代都市生态绿色农业示范区,新时代中国式上海现代化农业园区发展新标杆。 

建设现代农业五大高地:一是高品质农产品供给高地,强化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保障城市居民主要农副产品10-15%的供应量,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100%;二是前沿农业科技示范高地,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大于90%;三是和谐发展生态价值高地,坚持近零碳排放、零污排放发展导向,保护鸟类栖息地;四是宜农宜游宜学品质体验高地,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需求,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期盼;五是制度开放创新高地,先行先试制度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整个区域将形成“一区两带多片”融合协同的空间格局。一区,即“上海2035”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江口战略协同区。两带,指东西向以长江航道水利等水生态为主的空间带,五片联动;南北向以江海交汇、咸淡水交织和候鸟迁徙通道等为主的自然特色和生物多样性空间带,五滩一体。多片,指该区域内集中呈现的多岛、多滩、多湿地、多沙洲等具有丰富地形地貌特征的水、陆、岛多样化地带。

 // 形成循环种养、功能复合的农业生产布局 // 

在空间格局方面,将构筑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功能格局。园区内部规划形成“一原点、两轴线、三组团、十方田”的空间结构。“一原点”承载农业园核心功能,打造园区综合性管理服务中心。“两轴线”即以路为骨,东西依托长江大道形成长23公里的综合发展轴,是集中呈现未来科技农业生产场景的展示窗口。南北向依托复兴大道形成4公里长的综合服务带,贯穿核心区,承载高端农业产业服务功能。“三组团”即中部科技引领组团和东西两侧的规模化生产组团,采用玻璃温室集群、机械化大田和有机循环农业多种生产方式相结合,内部由主要道路分隔形成“十方田”即10片万亩智慧良田。耕地不少于6.5万亩,建设用地规模不大于10%,并预留约2万亩战略预留空间。

根据规划,园区将形成循环种养、功能复合的农业生产布局。中部科技引领组团设置科技研发、科普展示、金融贸易、旅游接待等“农业+”延伸服务,并以设施农业为载体进行工厂化育苗育种和高效、高附加值农产品种植养殖技术研发,形成产学研一体的未来科技创新农业试验基地。其中,农业园核心区塑造低密度、景观优美、绿色低碳“特色农科核心”,吸引国内外头部企业、科研机构、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聚集。东西两侧规模化农业生产组团按照种养循环模式统筹种植业、畜禽和水产养殖业发展,在粮菜种植的基底上,集中展现牧业、渔业、花卉和科技创新等现代农业场景。西侧组团北部结合货运码头,集聚食品加工、物流仓储、防疫检疫等功能,实现生产加工流通贸易一体化。东侧组团结合调蓄水面和生态空间,布局水产养殖。

同时坚持生态优先,锚固生态网络空间。构筑环岛生态空间带,大堤内侧结合海岸基干林带、环状水系、大地景观形成约200米宽的生态带。组团间形成生态融合空间带,依托南北向河道强化农林水湿复合,丰富农田生境,提升生物多样性。塑造“以田为主,林水相伴”的大田景观节点,规划三个大型水面,发挥雨水调蓄功能,结合水面形成五处青丘微地形,丰富空间景观层次。“十方田”内部发挥农田生态基底作用,并结合土地整治设置净化水体。周边结合横沙浅滩固沙保滩和南大堤外侧,发挥成规模的湿地生态效应。

 // 配置四级“大田驿”公共服务体系 // 

从基础设施上,规划明确,近中期形成以水路为主的对外交通体系。遵循客货分离的原则,提升横沙乡车客渡码头设施能力和功能,作为横沙岛对外客运主要节点;在园区北侧结合加工区和核心区规划产业配套码头,作为横沙岛对外货运主要节点。远期水陆结合,预留长横通道和客运码头。园区内部规划“一横三纵一环”路网系统。一横即东西贯穿的主干道,三纵为南北向的道路,环路即“堤路合一”的环岛滨海景观大道。保证生态、生活岸线占比不低于90%。

对标国际先进农业园区,引领未来精准化、智慧化、生态化农业形态和生产方式,同时发挥农业的景观、生态、文化等功能,按照功能融合、空间复合原则,配置四级“大田驿”公共服务体系。一级公服设施1处,位于中心原点,服务整个园区,打造高能级产业综合服务平台。二级设施2处,位于东西组团中心,服务约40平方公里区域,集商业办公、休闲体验、研学教育,以及生活配套等综合功能。三级设施10处,服务约1万亩农业生产区域,是构建零废生产单元的服务中心,兼顾休闲展示等功能。四级设施包含两种形式,农业生产区域内,按照约2000至3000亩服务范围,配置30-40处生产性服务型驿站,兼顾管理用房、农业生产辅助设施、便民服务设施等功能;结合环岛景观大道设置游憩性驿站,作为眺望观景、文化传承、慢行补给的节点。

完善园区水务、电力、燃气、通信、环卫、防灾等6大类市政基础设施系统,并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探索新能源开发和利用,园区清洁能源占比达90%,探索发展农光储能。高标准打造智慧农业基础设施,结合市政综合杆等新型基础设施,实现横沙新洲通信网络全覆盖,分区实施“数字农场”、“无人农场”应用场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深度融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