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佳节邂逅非遗,如何让年轻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图
如何让年轻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一勺一温情,感受唇齿之间的佳节氛围;一布一年华,体验老布背后的人文情怀......元宵佳节来临之际,在松江区叶榭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年轻人在活动中品尝上海风味的手工汤圆,感受松江非遗老布背后的传统民俗。在沉浸式互动中,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向心力和凝聚力。
一勺一温情
感受唇齿之间的佳节氛围
走进叶榭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映入眼帘的是小朋友迫不及待地等待汤圆,汤圆手工制作者煮汤圆的氤氲场景。小小的手工汤圆,不仅象征着团圆幸福、阖家欢聚,而且承载着人们对于佳节的美好记忆和情怀,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手工制作现场,只见包汤圆的奶奶手指不停翻转,搓面团,滚面窝,一边旋转一边快速收口,将带有上海本帮特色风味的肉菜馅汤圆,捏成一个个有尖角的汤圆,随后娴熟地摆放在盘中。在品尝汤圆的过程中,小朋友们对于传统佳节的热爱和参与感不断增加。“每到元宵节来临之际,我奶奶都会给我包肉菜汤圆给我吃。今天在叶榭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参加元宵活动,我好开心。”预初年级的刘同学说道。
虽然每年商家会出各类汤圆新口味,但对于年轻人而言,每尝一口上海本帮肉菜汤圆,都会唤醒和激活他们对传统佳节的美好记忆。林小姐是松江本地人,她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肉菜和芝麻都是本地人喜欢的口味,有明显的本帮特色,而且松江手工汤圆软、糯且不黏牙。”在制作现场,包汤圆的奶奶质朴地说道,“我不擅长说啦,很多都是习以为常的经验,最重要的是保证食材新鲜可口。看到大家吃到汤圆露出幸福的微笑,我感到很满足。”
一布一年华
体验老布背后的人文情怀
一梭一线织出松江老布,穿过松江非遗技艺展示墙,在叶榭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的另一侧,可以观看松江非遗技艺,感悟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在老式织布机前,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看到,编织松江布的师傅踩下织机踏板,把磨得发亮的梭子从两排棉线中穿过,压实,一根纬线就织好了。透过松江老布,将时光织成一串串往事,聆听朴实无华的故事。“以前女性出嫁时,土布是重要的嫁妆,承载着母亲对女儿的祝福和期盼。”织布的师傅说道。作为土生土长的松江本地人,织布的师傅谈起松江老布就很自豪。松江被誉为“上海之根”,松江布的历史悠久,元朝时,松江布就全国闻名,留下了“买不尽松江布”的美誉。这与知名民间织师黄道婆密不可分,黄道婆也是松江人。从那时起,松江布成为女儿出嫁的陪嫁品。
在元宵佳节来临之际,在叶榭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举办元宵佳节活动,既能向年轻人展示松江老布,也能让手工制品重回人们的视线。如何让非遗走出“橱窗”,重新走入大众视野始终是个重要课题。叶榭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作为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也折射出叶榭镇推动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的决心。与此同时,元宵佳节活动还精心设计了猜灯谜、体验叶榭竹编编织等活动。叶榭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叶榭镇将继续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为群众提供活动场所,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展示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和弘扬,让非遗在传承中振兴,在传承中绽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