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话题|深陷“空心”症状时,该如何自我疗愈?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历经106个日夜的焦急等待后,胡鑫宇生命被发现定格在了15岁。胡鑫宇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对青少年自杀问题的关注。在豆瓣上,关于“空心病”的讨论再一次成为焦点:“空心病”指的是一种对生活的无意义感——觉得没有意思,不知道为什么要活者。当你深陷“空心”症状时,该如何疗愈?同时,我们又该如何帮助那些“站在悬崖边上的人”呢?就相关话题,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李晓茹。
▼ 房间里的大象 ▼
青少年面临“内外”双重心理压力
“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2016年,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做了一次名为《时代空心病:焦虑的父母和迷茫的孩子》的主题演讲。徐凯文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为“空心病”。
在豆瓣上,有着空心病自救小组和空心病患者集中营。记者发现,不少人都表示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空心”状态,只不过“活是不想活了,死又不敢死”。“空心”的状态十分普遍。
作为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健康与医学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临床心理学家,多年来,李晓茹一直致力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曾经有孩子痛苦地告诉她,自己拼尽全力也只是过一个“爸妈期待的生活”,然而这样的生活对他没有吸引力,“拼尽全力去争取一种自己并不想要的日子,这是很矛盾很扭曲的。”她说道。
李晓茹认为,我们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学生们的苦闷、迷茫。双减政策出来后,考试的规则却未变。加上父母普遍“学业为重”的价值观,导致学生们面临的首先是来自外部的学业压力、人际压力,以及来自内部的,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带来的矛盾与烦恼,例如青春期的体像烦恼。
去年3月1日,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和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正式对外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约有24.6%的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筛出率。
“尤其是疫情影响下,这一代的孩子们面临着更大的学业压力、更枯燥的生活,与此同时,可活动的范围更小,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分享兴趣爱好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他们也很难从周围获得情感支持,所以情况会雪上加霜。”李晓茹说。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像房间里的大象——它的存在本该引人注目,但人们却往往对其避而不谈。
▼ 心理学融入全学科 ▼
不能仅仅靠“上心理课”来完成
“空心”对应的,是找不到人生意义的存在性苦问。李晓茹遇到过几年不曾出过房间的青少年。对方拒绝社交,拒绝上学,拒绝接触外人,将自己封闭在房间中。“很多青少年可能过上这种‘宅’的生活,甚至是沉溺在二次元的世界里面。”
学业成绩的压力、人际交往的不顺、厌世情绪和负面情绪……编织成了攫住一个个年轻心灵的网。“在这种情况下,朋辈支持对于青少年来说特别重要。”李晓茹说,当你身处一个群体之中,意味着能够和朋友谈天说笑,在朋友沮丧的时候提供支持,也会在自己伤心难过的时候向朋友求助。
“在学校里,心理老师要想‘抢时间’很困难。”李晓茹坦言。应试教育下,学校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被边缘化和弱化。
此外,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不应仅仅依靠“上心理课”来完成。“它应该融入于各个学科。用数学来举例子,数学是在培养学生的底层逻辑,即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孩子不仅是只会算题,他应该会思考生活。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总有迂回的办法但是问题解决能力不够的时候,人就会比较脆弱,就容易钻牛角尖、走极端。”
数据显示,采取自杀行动的青少年中约80%曾向亲友暗示或表露过自杀意念,有过倾诉的行为。从萌发这个想法,到计划产生,再到最后实施,“这是种负面下沉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他们留给了我们干预的时间其实挺长的。”
▼ 提高心理韧性 ▼
锻炼自己“赋予意义的能力”
面对产生心理困扰的青少年,李晓茹的志愿者团队会引导他们“用眼耳鼻舌身去参与生活”,“中学生每天大量的时间在记忆、计算、思考、推理,但是只有大脑参与的生活容易陷入空虚与孤独,全身心地去感悟才能发现生活的意义”。“他们甚至连这个季节外面开的什么花都无暇顾及,无知无感。”她无奈地说。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培养多元的思维方式”同样有着很好的效果,多个角度看世界,看问题的时候才会不极端。“这样一来,他们能够看到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也能够看到再完美的人也有弱点,他们能够尊重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这样的认知方式也会投射到自己身上,他们会从更多的视角评价自己,理解自己,接纳自己,从而改变对自己的态度,他们会对自己更好一些。”
同时,在压力中创造有意义的生活,有助于减轻其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缓解压力。“包括参加考试,刷的每道题,背的每一段古文,记的每一个单词,只要你愿意为它赋予意义,总归还是能够找到理由的。”
李晓茹说,我们在赋予每件事以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在建构这个世界,当我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体味到生命的意义,我们就能真正地感觉到幸福临近。“找寻与发现生命的意义都曾经困扰过我们,意义并非只是所谓的成功,而好好生活同样是生命的意义。坦然接受爱,真诚付出爱,让爱在人世间流淌,同样是生命的意义。”
== 对话 ==
青年报:当时看到胡鑫宇案件后,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李晓茹:也许是职业敏感吧,当我看到很多细节之后就觉得他是自杀。对我冲击最大的是胡的死亡方式,我担心同龄人看到会有效仿。一方面,社会需要讨论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应该杜绝具体细节的披露。而且对于这种事件,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因人而异,有人漠不关心,有人会有死亡焦虑……这就需要家校合作,要鉴别每个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对症下药。
青年报:还有一件事情值得注意,那就是在事件之后,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发布了一封信《胡鑫宇,请给心理指导师五分钟》,引起了很大争议。你怎么看?
李晓茹:首先要肯定我们的专业工作着有着非常炙热的情感和助人情怀,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青少年抑郁、自杀的干预是个非常难的课题,需要咨询师和治疗师综合运用助人的理论和技术,联合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形成团队和同盟共同提供帮助。
从个体咨询的角度而言,既要充分共情,维系好咨访关系,又要不被情绪所控,保持理性思考。一边觉察对方,一边觉察自己,用“第三只眼”来观察,确保从专业的心理工作者的立场出发在看问题和解决问题。
另外,心理干预不等于思想教育,“大道理”通常很“正确”,但未必能救人。我想,之所以那封信会引起巨大争议,是因为网友觉得从文字中只看到了一位长辈,而不是一位专家。无论是青少年抑郁还是自杀的问题,学术界有大量的实证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成果可以参考,咨询师不只是靠经验在工作,更是靠科学在工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