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破圈|留住萦绕千年的一缕香
2023-02-13 青年

青年设计师 吴兆丰  本文均为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郦亮

青年设计师吴兆丰把香佩做成了发簪,这一别出心裁的创意最近引爆了香圈,让很多年轻女子大大增强了对香文化的亲近感。在吴兆丰看来,包括香饰在内的任何国风,都应该跟上时代,唯有如此,国风才能长久。

  突破传统把香佩做成发簪  

所谓“香佩”起码北宋就有,而且都是“以青丝贯之,佩于颈”,是真正的挂饰。但是在吴兆丰看来,香佩挂了那么久,应该换个花样了。

在近期“造物鼎新”第二届“申香杯”香饰设计大赛上,生于1997年的设计师吴兆丰的一枚“政和龙涎香佩发簪”一举夺得一等奖。这是上海香饰设计领域比较权威的奖项,青年设计师摘奖一点也不让人感到意外。因为这确实代表着一代青年设计师对于传统香道发展到今天所需进行变革的最新思考。

其实对于香具而言,龙涎香佩并不十分新奇。吴兆丰告诉记者,他的作品灵感来源于《铁围山丛谈》对北宋大臣自制龙涎香佩的描述,“金玉穴,而以青丝贯之,佩于颈,时于衣领间摩挲以相示,坐此遂作佩香焉。”从这段文字来看,所谓“香佩”起码北宋就有,而且都是“以青丝贯之,佩于颈”,是真正的挂饰。但是在吴兆丰看来,香佩挂了那么久,应该换个花样了。

吴兆丰把做了一千多年挂饰的香佩,变成了发簪。这个香饰释放香气的原理还是一样的,就是在一个空间里嵌入香饼,使所到之处都散发着幽香,只是不再是挂在胸前的香佩,而是贯串于秀发的发簪了。吴兆丰的这一奇思妙想,让很多现代女性对传统香文化大大增加了亲近感。一时间发簪香佩流行于世,很多人都觉得过去渐行渐远的香文化,似乎因为一枚发簪而复活了。

电子香炉

  要让香文化贴近当代审美  

应该让传统的香文化更符合当代的审美,更适应当代使用的情境,这样才能促进香文化的复兴。

香佩发簪是为女孩子们设计的,吴兆丰其实也在为当代男性用香而实验着各种可能性。据他透露,其实过去古代士大夫和文人用香,多为男性。直至今日,很多男性都羞于用香谈香,这其实是对中国传统香文化的一种误解。这也说明,其实当代男性并没有找到很好用香的情境。所以吴兆丰作了不少尝试,比如以男性领带夹或者袖扣为载体,嵌入香料,使之“袖带生香”。但是吴兆丰的这些尝试还在试验阶段,尚未达到完全令自己满意的地步。

吴兆丰大学里学的是人工智能专业,编程曾经是他的拿手好戏。但和很多“艺二代”一样,回归传统有时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父亲吴清是香学宗师刘良佑教授关门弟子、中华传统香学研究专家。作为“香二代”,吴兆丰虽然也想过从事香文化之外的事业,最终却又回到香文化上来。

吴兆丰表示,中国古代文人爱香,但香料又大多依靠进口。上个世纪前半叶,中国战乱频仍,香料进口渠道一度中断,玩香的雅趣也在动荡中变得难以支撑,所以中国的香文化在过去一段时间其实是中断了。他们父辈这一代人都是很不容易的,硬是通过研究大量古代文献,通过自己的实践,恢复了传统的香文化。但也因为是恢复传统的一代人,所以父亲吴清他们秉持的还是比较传统的香文化,要用香炉焚香,力求保持与古人玩香的一致性。

对于吴兆丰这样的90后设计师来说,如果只是复制古人的香文化,那着实不能让他自己感到满足。随着近年社会经济的大幅度跃升,国人的文化自信也与日俱增,开始对包括香文化在内的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新的兴趣,国风的浪潮也就此席卷中国。吴兆丰说,应该让传统的香文化更符合当代的审美,更适应当代使用的情境,这样才能促进香文化的复兴。这一点,他得到了父亲吴清的理解和支持。

政和龙涎香佩发簪

  在生活设计中更新香文化  

现代的青年人开始热衷香文化,但又对传统的香文化有一些不适应,那就应该设计出满足他们需求的香具。

为此,吴兆丰几年前远赴日本学习“生活设计”。在他看来,香饰就是一种“生活设计”,他希望以此为切入点,对中华传统香饰进行一些变革。

对于传统香文化而言,一个“焚”字素来是点睛之笔。无论是坚硬的沉香,还是细柔的线香,都要置于炉上点燃焚烧,围绕着这一点,生发出了五花八门的香具。可是以吴兆丰现代的眼光去看,“焚香”可能已未必适应当代生活。

“据我的考证,明代士大夫和文人居所都很大,不仅大而且高,这样,即便焚香产生了烟,也很快会在房中消散,只闻其香而不见其烟。”吴兆丰说,“现代人住的地方却小多了,有时烟一大,时常会呛着,这就失了很多雅兴。另外,现在的人们都很讲究私密性,在办公室焚香,你觉得好闻,不代表同事就喜欢。这都是当代用香需要解决的问题。”

之前上海工艺美术比赛中,吴兆丰的一个“电子香炉”获得大奖。电子香炉,与传统的宣德炉那样的铜炉迥然不同,散发着现代的极简之风。在吴兆丰看来,所谓“生活设计”最核心的一条就是以人为本,一切从人的需求出发。现代的青年人开始热衷香文化,但又对传统的香文化有一些不适应,那就应该设计出满足他们需求的香具,这也是香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吴兆丰说,现在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已经被唤醒了,重点就是看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会拿出什么样的新作品,让人看到优秀传统文化永远不会过时。这是每一个传承者的使命。

==   对话   ==

   复兴香文化要满足当代情境

青年报:为什么从人工智能回归到香饰设计?

吴兆丰:我父亲吴清是香学宗师刘良佑教授关门弟子、中华传统香学研究专家。作为“香二代”,我虽然也想过从事香文化之外的事业,但自小耳濡目染父辈们研究香,香文化早已进入了自己的血液,所以最终又回到香文化上来。

青年报:香文化当然也是一种国风,你觉得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香文化?

吴兆丰:应该让传统的香文化更符合当代的审美,更适应当代使用的情境,这样才能促进香文化的复兴。我设计的一款电子香炉,获得了银奖。其原理就是,将香饼置于电子香炉上,施以100℃到150℃的低温加热,让香饼自然散发香气,并不产生烟尘。这个设计就很好地满足了现代人用香的情境。

吴兆丰心中的“国风”


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会拿出什么样的新的作品,让人看到优秀传统文化永远不会过时,这是每一个传承者的使命。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