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话的AI,脑洞大开的艺术家
表现效果颇为夸张的AI作品。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ChatGPT大火带热人工智能相关话题。一时间,人人都在谈论神奇的ChatGPT,可以写论文,可以做作业……这样的热度之下,很少有人去想:只有一些试验性成果的ChatGPT怎么就一下从地下冒出来了?它究竟能影响人类到怎样的程度?
恰好,徐佩麟女士的《尖叫·美食家——人工智能艺术与变革》个展发布,我们有机会就AI与艺术创作的关系来采访这位实践AI的艺术家。
一个苹果可以有不同的诠释角度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苹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夏娃偷吃了苹果,人类有了羞耻心,也就有了很多规矩;牛顿被苹果砸到头,有了著名的牛顿定律。
徐佩麟的苹果却恰好是对传统和规则的反思与解构。属于她的是艺术家雷内·马格利特的大青苹果:一个小小的房间,充斥着一个大大的苹果,而她清晰地知道,苹果只是艺术家表达的语言,你看到的未必一定是真实,需要用自己的心去解析。她喜欢的这位艺术家,有时看似荒诞,却处处体现着对艺术和生命的思考。她说:“我选择从事建筑业,主要是出于生计的考虑,但在我的心底,我从未忘记那个小房间里的大苹果。”
从事建筑设计,免不了跟很多设计软件打交道,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软件有了学习能力,有了创作的能力。这些“人工智能”元素,除了能帮助徐佩麟更好更快地完成工作,也常常给她的设计带来不确定性。久而久之,徐佩麟竟在这中间找到了一种人们以前不太熟悉的创作方式:AI。
徐佩麟认为,雷内的苹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意象,对于艺术家来说,食物一直是他们灵感的重要来源,在超现实主义的历史上也不例外。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经常利用实物来探索怪异和非常规的事物。他们对食物如何唤起人们不同情绪非常着迷,并利用它来探索人类行为更深层次的根源。
因此,她想运用AI软件的这些不确定性来实现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让“苹果”具有更加夺人眼球的冲击力。于是,食物+AI,加上她给AI软件输入的各种指令,一个个具有匪夷所思效果的画面出现了。
徐佩麟说,她将作品的主题确定为美食,将情绪表达设定为“尖叫”,再通过植入场景和其他元素,就生成了一组惊世骇俗的超现实主义画作。
AI是个有趣但不一定靠得住的小伙伴
徐佩麟把她使用的AI软件称为“小伙伴”,她说,她最经常使用的AI“小伙伴”有5个,这些“小伙伴”组成了她的“创作团队”。
常常令徐佩麟生气的也是这些“小伙伴”。每次,将编写好的指令输入电脑,总有某个“小伙伴”捣乱,呈现的画面与她想要的效果南辕北辙。有时早上起床,先生发现她情绪不对,问她:谁惹你生气了?她总是很郁闷:这几个捣蛋的家伙,又不能揍它!
传统的艺术创作,画家脑子里想什么,直接用画笔去表现就是。但是AI不同,这些软件经过一代代进化,有了学习能力,也有更高的智能程度,它们对画家输入的指令,有了自己的“理解”,输入指令的位置、标调符号,甚至可能带有的语言情绪都会影响AI软件的判断,使得最终呈现的画面大相径庭。
这时候,徐佩麟就会去喝咖啡,与同好者讨论自己遇到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徐佩麟说,有时,软件认为你很喜欢某种模式,就会将其设定为首选模式,这时,需要你去“培训”,将新的偏好一遍遍地教给软件,让它跟上画家的创作需求。
徐佩麟的工作室里挂着一幅巨幅画作,仍然延续她“尖叫”的风格,只是,有了背景,也有了更多娱乐元素。徐佩麟说,她将创作需要的概念输入软件,比如,背景是海外的中式餐馆,人物情绪是疯狂和愤怒的,而她的头发最好是面条,以突出画作的主题。结果,经过几次小的调整,就有了这样一幅从画面到情绪都十分抓眼球的作品。
虽然她的“小伙伴”常常惹她生气,但是,与AI博弈的不确定性还是让徐佩麟乐在其中,特别是当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让AI小伙伴“听懂”了她的话,并呈现出正常绘画无法达到的夸张效果,她会觉得生气也好,抓狂也好,都值了。
徐佩麟
创造的人多了你就改变了世界
徐佩麟女士这样介绍她青少年时期的艺术经历:“我在一个叫密西沙加的小镇上长大,在我高中毕业这么多年后,我依然记得我可爱的艺术老师布鲁斯女士。她是我遇到过的最好的美术老师,因为她让我把我那些疯狂的想法带到现实生活中去,而且她对这些想法都很喜欢。我记得有一次,在10年级的时候,我决定用我卧室的门做一个雕塑,这样疯狂的想法我母亲竟然同意了。我把门上铰链的螺丝拆掉,恳求妈妈将我和门板送到学校,妈妈竟然也做到了。”徐佩麟在这扇门板两面都做了雕塑,最后得到了好评,也拿了奖。
徐佩麟说,她从小喜欢天马行空,虽然后来学了比较脚踏实地的建筑,但从未放弃过各种各样的疯狂念头。除了将更多的艺术思考融入建筑和装潢设计,她还是忍不住去尝试各种创造,因此,她认为自己不但是建筑设计师,是艺术家,也是发明家,她目前已经有7项专利。
AI工具在艺术创作上的使用,在她面前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她说:“通灵自动化,就像创造力一样,是一种任何人都可以学习和实践的技能,它有助于克服可能阻碍创造力的障碍。这可以导致突破现有的限制,探索新的领域,帮助发展对现实更加超现实的认知。通过跳出日常现实的界限,你可以创造出真正独特和创新的作品。”
记者问徐佩麟,接下来有什么计划,本以为她会拿出一大堆创作设想,却不料,她很兴奋地告诉记者:她接下来要做AI创作培训,参加对象为8—16岁青少年。
徐佩麟觉得,现在的青少年学AI,大多学的是技术,而她要做的,是通过AI工具的使用,激发孩子们的艺术创造能力。她说:“我要改变世界。我一个人没法改变世界。但是,当更多的人都有了创造力,这个世界就被改变了。”
当然,改变世界的只能是人,而不会是作为工具的AI。对于眼下大热的ChatGPT,徐佩麟并不激动,她告诉记者,很久以来她就一直使用很多AI工具,ChatGPT只是将它们做了集成。更重要的是,作为工具ChatGPT有的是海量资料收集整理功能,并不具备创造力,人和机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具有无限的创造力。
徐佩麟给记者看她用AI工具设计制作的一个视频:屏幕上,她作品中的主角正字正腔圆地介绍《尖叫·美食家》展览,看过的朋友都觉得视频中的虚拟人物挺聪明,断句很准确,徐佩麟说,哪里呀,它每一处断句都是我给它指令的,这里一秒,这里两秒……
青年报 杨颖 记者 孙琪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