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3.0版周末学堂首次辐射“包邮区”,细听院士教授对修读高中生的期待
2023-02-27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为推进大学中学科学衔接,复旦大学于2021年3月推出了首期“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第二期也于2022年推出并顺利结业。昨天,满怀着期许走进复旦校园的又一批高一生们正式步入3.0版周末学堂时间。

今年,课程首次向“包邮区”辐射,除了来自上海75所中学的1000名高一在读学生,江苏、浙江部分中学的高一在读学生也有机会通过校长推荐方式参与,此次共有来自江浙63所中学的405位学生选修。

  ◆  增加课程门类拓展修课地域  ◆  

“为什么三体人特别害怕地球人的高能粒子加速器,要用利用‘智子’计划干扰我们?”“《流浪地球》中的太阳氦闪真的会发生吗?行星发动机能推动地球流浪吗?”2月26日一早,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核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马余刚深入浅出的讲解中,科幻走进了课堂。这是线上线下的78位江浙沪高一学生,所上的《核科学与技术前沿课堂》第一课。

一直对复旦大学情有独钟的苏州中学高一学生顾晨铭早早在电脑前守候,有幸成为了“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的一员。今年,周末学堂扩大了“版图”,首次向江苏、浙江高一学生开放,并线上线下新增多门课程。从首期时的13门课程,到第二期时的15门课程,第三期开设到了共计21门课程。

复旦大学教务处介绍,今年共有上海75所中学的1000名同学选课,江浙共63所中学的405位同学,也通过校长推荐的方式修读。21门课程中,15门课程专门面向上海同学,以线下形式进行,5门课程专门面向江浙同学,以线上形式进行;另有《核科学与技术前沿课堂》同时面向江浙沪同学开放,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学团队还为线上听课的江浙学生,专门建立课程微信群,希望他们在线提出问题,多和老师互动。

  ◆  鼓励思考提问培养专业学习兴趣  ◆  

太阳氦闪、重核聚变行星发动机、DUNE中微子实验……面对“硬核”的核科学专业名词,中午时分,走出课堂的几位学生在受访时表示,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在接受范围之内。

对此,马余刚介绍,最近《三体》《流浪地球》很热,里面提到的对撞机和星际发动机都是核科学技术的延伸应用,当然还只是在科幻阶段。国家对于核科学技术,投入非常多,比如说重离子加速器、正负电子对撞机,以及上海光源都涉及到核科学的应用,希望通过周末课堂点燃中学生对核科学的兴趣,将来投入到对核科学的探索。面向高中生的授课,会尽量减少高深复杂的理论知识和数学公式推导,主要还是启发学生对核科学和技术的兴趣,以科普为主,鼓励他们多思考、多提问。

多位学术“大咖”都提及,课程难度、深度将定位于大学教育与高中教育之间,这将有利于中学-大学知识衔接,致力于拓展高中学子对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了解,培养学生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目标。

将时下热门话题、示例项目引入课堂,恰是不少课程设计里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所在。比如,在《人工智能》课程上,配备示例项目包括系外行星检测、寻找走失儿童、帮助盲人识字、虚假新闻检测等,通过给学生展示如何使用人工智能进行科学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帮学生建立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感。

  ◆ 不拘于眼前更立于长远  ◆  

复旦大学临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内科学系副主任陈世耀在周日下午为同学们带来《临床医学探秘》第一课。“通过把各个附属医院的老师组织起来,从选题到呈现的方式,到最后学生的评价,在如今的3.0版里,我们正不断推进课程设计。从选题上来说,我们希望学生第一有兴趣,第二个就是有所了解。其实,临床医学,并不是单纯的做个医生,它会涉及到医学人文、医学历史、医学未来发展,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有医工的结合,还有基础医学各个基础学科的支撑。”

陈世耀告诉记者,在《临床医学探秘》的课程设计里,将通过12次专题讲座,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临床医学,探讨一些常见疾病发病机理、治疗手段和研究进展,激发对医学的兴趣和热爱。“其实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了解,对健康、对医生、对医学都能有科学认识,而不仅仅是奔着将来要做个医生的选择。”因此,陈世耀相信,无论未来同学们选不选这一专业,12次专题讲座,对人生而言都会是收获,也都是可以为学生未来更慎重的选择做一些准备。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杜晓帆牵头的《文化遗产与人的发展》,是今年新开的课程,将有6位老师联袂授课,从考古学角度介绍人类文明起源、陶器出现、动物驯化的历史,从文化遗产学角度介绍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城市及东西方建筑,从文物保护角度介绍应该如何诊断和保护文物,从博物馆学角度介绍博物馆的历史以及与外交的关系。

“文化遗产本身解决的是人从哪里来,再到哪里去的问题,所以,我希望上课的同学们通过学习能够对此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明白人和文化、文化遗产是不能分开的,有了这个意识,无论未来从事哪个领域的工作都会是有益的,因为这就是一个人类共生性的问题。”杜晓帆说。

随着新一季周末学堂课程的开启,修读学生可在周末走入复旦大学,按照课程内容的安排参加学习。除此之外,学校还会为参与同学开通“周末学堂一卡通”,学生可以自由享受复旦图书馆资源,尝遍复旦各大食堂美食,提前体验复旦丰富校园活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