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店后厂!文化广场的音乐剧研究中心终于启用
2023-02-27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音乐剧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而业内呼吁许久的理论研究,也终于跟上了。2月27日,“演艺大世界—2023上海国际音乐剧节”正式宣布,历经三年规划和建设,上海音乐剧文化研究中心终于正式启用。“文化广场算是音乐剧演出的一个地标了,现在我们就想做‘前店后工厂’模式,而这个‘后工厂’,点会落在内容的生产、人才的孵化上。”上海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

作为中国首个具有专业度和系统性的音乐剧节,“演艺大世界—上海国际音乐剧节”已顺利举办至第五届,今年将继续分为“一季展演”、“一届论坛”、“一项计划”、“一个活动”四大内容板块。长年致力于中国原创音乐剧创作的知名作曲家、音乐人三宝,受邀担任本届音乐剧节推广形象大使。三宝说:“这几年,非常高兴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才从事音乐剧行业,我很欣慰。我也会跟大家一起努力,去营造一个更好的音乐剧环境。”

确实,无论是创作者、演员,还是投资方、观众,中国原创音乐剧这几年可谓是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这也意味着,产业亟需规范和研究。众望所归的上海音乐剧文化研究中心,不仅能在理论上给行业提供支撑,它还拥有实体空间——上海文化广场音乐剧中心。张洁介绍说,这个音乐剧中心历时三年调研、规划、设计、改造,明确以垂直、共享、社交为关键词,将成为音乐剧的“实体孵化器”,填补国内原创服务平台的空白,“连接演出、制作、创作、经纪等产业链多个环节,为行业试行可复制、可持续的原创作品孵化体系。”

同时,这里还将被打造成“音乐剧创制及爱好者之家”——在1500平米的空间里,集合了创排空间、共享办公室、录音棚、资料室、采访室等,为每一位向往或正在从事音乐剧行业的追梦人提供集交流广场、实验室、补给站、资源库和市场连接点等功能为一身的重磅平台。

众所周知,文化广场已成国内音乐剧行业的“桥头堡”,这也让它自然而然地多了一份责任。3年的疫情,虽然对演出行业包括音乐剧行业冲击极大,但客观地说,国外大剧暂停引进,也给后起步的华语原创音乐剧埋头发展创造了缓冲期。“但现在大家也都知道,留给我们国产音乐剧的窗口期时间其实不多了,海外引进项目进来后,就不像这三年能够有非常纯粹的一个原创孵化培育的时期,”张洁告诉记者,“那么我们也想趁着这一个内外循环之际,能够把更多的音乐剧人才、把音乐剧作品的孵化以及产业平台,在我们‘后工厂’集聚,用这一个物理空间的集聚产生化学的反应。”

孵化相当于创业,起步阶段,如果很多资源能够共享,确实更容易减轻包袱。记者在现场发现,这个音乐剧中心以“共享”为核心,有点类似商业领域里的共享自习室、共享办公室。“关键是,我们有配套的扶持,参加演艺大世界音乐剧节的个体、项目公司,来使用时我们都会有相应的扶持计划,”张洁介绍说,“原来文化广场就承诺拿出利润的10%,作为音乐剧的孵化资金,未来在这个资金的基础上,我们还会加以场地空间、沙龙、艺术教育活动等方面的配合,以一种生态体系式来运营。未来作品或者人才孵化出来了,这里也会成为他们自己的回忆,国内音乐剧人的场域精神也就出来了。”

当然,文化广场培育音乐剧人的“场域精神”,也初见成效。今年的“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正在进行,至5月,共有6台21场原创佳作将陆续上演;今年的“音乐剧发展论坛”将以“启”为主题,深刻挖掘演出行业在新机遇下的巨大潜能;“华语原创音乐剧孵化计划”于今年1月开启了新一轮的征稿报名,作品将在“自由孵化”“点唱机音乐剧孵化”“影视IP孵化”与“特邀孵化”多赛道并行;5月底,在本届音乐剧节闭幕之际,上海文化广场计划还将举办首届“演艺大世界上海国际音乐剧节音乐剧风云榜”,集中展现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最高水平和创作、表演实力,为音乐剧节五年历程进行阶段性总结和指数发布。

“我们希望文化广场能够成为一株株小苗的成长之地,让他们可以成为参天大树,但这里永远是一片湿地,是一个孵化之地。”张洁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宏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