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缂丝书画中感受江南之美
2023-02-28 文体

青年报记者 郦亮

缂丝,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缂丝书画艺术在中国已有上千年历史,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而这一切在中国的江南地区得以发展绝非偶然。行知读书会“国风国潮季”第三期聚焦“江南丝绸:递向世界的一张不朽名片”,由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江南染织绣》作者于颖,与读者共话江南丝绸之美。

于颖说,江南地区自古因水系发达,水质和土壤皆优,因而种植的桑叶肥厚营养丰富,所产蚕丝性优而质白,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丝绸产地,丝织业因此而繁荣兴盛,商贾不断。其中特别以五彩斑斓、造价不菲的缂丝为名贵。

北宋开始,皇家内院对缂丝艺术十分推崇,特别是在徽宗影响下,绘画艺术深远影响了缂丝技艺发展。南宋时,缂丝书画作为独立的艺术已然日臻佳境,出现了名家朱克柔、沈子蕃,二人的花鸟主题缂丝画风格鲜明。朱克柔的缂丝画则以花鸟见长,所缂之花鸟、湖石坡地等无不真实细腻,惟妙惟肖。朱克柔留有传世品7件,上海博物馆藏《莲塘乳鸭图》是唯一一件尺幅宽阔的巨幅作品。

和绘画相比,缂丝费时又费工,到底好在哪里?于颖从蚕丝的特性出发,和读者分享其中奥妙——蚕丝是半透明状的三角形横截面,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接近三棱镜的半透明之物,对光有不同于一般的反射。织成一个画面后,观察者通过移动和角度的切换,会观察到不同的色相与色调,这就是它与绘画不同之处。

缂丝之后,于颖讲解了明代晚期诞生于上海的艺术性画绣——顾绣。“顾绣深受宋代刺绣书画艺术影响,也受同时代宫廷内院宗教画绣艺术的启发。早期顾绣具有以绣补画的特点。上海博物馆藏明晚期顾绣《东山图》卷、《十六应真图》册、《钟馗像》都属于此类。”

青年报记者 郦亮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