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锋”范|95后乡村振兴中传承雷锋精神
2023-03-0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孙琪/文 受访者/图

三月春光正好,上海海洋大学研三硕士研究生邹宇凡却无心美景,正奋笔疾书论文,他的论文方向是“克氏原螯虾(小龙虾)种质资源评价”,他还牵挂着400公里外的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平铺镇一群张牙舞爪的小生灵们。“最近天气晴好,基地应该抓紧放水、种植水草、培育虾苗。”那里有上海海洋大学的小龙虾种苗繁育基地,为了强农兴农,1998年出生的邹宇凡曾在这里志愿服务两年,开展小龙虾新品种的相关研究工作,邹宇凡是“闻名“虾”迩、“蟹”逅乡村——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项目”1900名志愿者中的一员,他们的项目在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荣获全国赛金奖,“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一直是我在践行的目标。”邹宇凡告诉记者:“新时代青年要赓续传承雷锋精神,更要丰富它的形式和内容,为老百姓的餐桌及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是我一名农学专业的学生党员使命。”

  ◤  建科研室 挖试验田  ◢  

95后志愿下乡高标准建养虾基地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平铺镇有一位知名小龙虾养殖大户李典中,多年的养殖经验告诉他,想要养出更优品质的小龙虾,就必须依靠现代农业科技的力量,于是多年前,他就开始积极邀请科研力量进驻自己养殖场。闻名“虾”迩,“蟹”逅乡村——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团的成员李家乐教授、白志毅教授受邀后,欣然从全国不同区域挑选了多个优质小龙虾群体,统一在李典中的盛典养殖基地进行繁育。

育种,是一个漫长又细致的过程,在这两位导师的带领下,服务团的青年成员,上海海洋大学2020级水产养殖专业硕士研究生邹宇凡于2020年开始,常年驻扎在李典中的“芜湖盛典休闲生态园”中进行科技服务,教授博士服务团导师们也经常来此指导项目进展。

邹宇凡肯吃苦,能吃苦。最初,基地科研条件简陋,连最基础的小龙虾生长数据测量都得在临时生产大棚里进行,没有科研条件,邹宇凡就自己创造条件,他向企业要了一间堆放杂物的房间,清理出来专门用作科研,在当地有关政府、企业、导师帮助下,购置了一批显微镜等实验物品。没有育种试验田,他就查阅文献,和导师线上会议商议,自己绘制试验田设计图纸,监工试验田开挖,布局水电走势。

于是这几年,村民经常看见一个年轻的大男孩戴着草帽,穿着沾满泥土的胶鞋,骑着小三轮车活跃在田间地头,他有时在投喂小龙虾,有时蹲在稻田旁检测水质,有时带着仪器给小龙虾检查生长数据;基地大块大块的稻虾田蓄起了深水,小龙虾在秧苗的庇护下欢快生长,小龙虾成熟后,看着打包成箱的虾运送出基地,运到市场,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他露出满脸欢笑。

  ◤  守基地 保生产  ◢  

助农增收好“钱”景

芜湖市平埔镇当地的青年流失严重,留守这里的多为中老年人,他们好奇地询问小伙:“你是上海的研究生哦,怎么会来我们乡下呢?”邹宇凡笑笑回到:因为需要,我专业所学需要洒向这片土地,我也需要和你们一起把这里建设得更好,让归凤能留巢,让想做事、能做事的年轻人回来建设美好家乡!

去年三月,因为疫情原因,平铺镇也按下“暂停键”,可田里的小龙虾依旧在生长,育种实验不能停,邹宇凡坐到试验田田埂上,听着鸟鸣声,他心态逐渐从煎熬到淡然,从惶恐到坚强,“不能因为疫情让几年的科研成果半途而废。”

物流停了,饲料没法进基地,养成的小龙虾难以出售。邹宇凡与企业主共同商讨想解决之道,他及时将国家相关政策反馈给企业主,想办法解决困难。养虾田块出现特殊情况,他就拍照或者视频与导师白志毅教授沟通,测量数据一个人没办法进行,就开着视频,与在学校的同门师兄弟协同合作,邹宇凡负责检测,同门负责记录,长时间的工作,让邹宇凡的嗓子沙哑。

他的努力结出硕果:经过两年多试验选育,目前他们培育的小龙虾已经开始显示出它的优越性,比如龙虾的个体更大、肉质更饱满,抗病性更强等,这也为后期开展小龙虾新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接力乡村振兴  ◢  

筑梦童心未来

知农爱农为农,独自守护基地,保护科研成果的邹宇凡成为学校甚至青年群体推崇的“乡村振兴”榜样,他却说自己只是传承雷锋精神,完成了自己的志愿任务,“我的导师和同学们踏荒漠,上高原,点燃西部渔业之光,进渔场、下池塘,谱写了无数河蟹产业新篇章。”据介绍,十八年来,闻名“虾”迩,“蟹”逅乡村——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服务团共计用户1900多名师生参与到该项目的志愿服务中来,足迹遍布了全国30个省 446个县市,共举办267期培训班,培训渔民2万余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邹宇凡这群年轻人还在日常公益活动中传承这份精神。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学生第五党支部对接上海临港中小学“双减”课后服务。他们依托该校水产“双一流”学科特色专业资源优势优势,组建专业知识扎实的授课团队,开设青少年科普课程。

“通过讲授海洋、水产、生物等方面的知识,带领青少年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培养其科学素养,激发其探究海洋,振兴乡村的热情。”邹宇凡介绍课程以动画、表演、实物观摩等方式辅助授课,设计了绘画、折纸、捏模型等多种课堂互动,通过观识画写的方式,让同学们轻松学习并收获快乐。“希望在田野上,我们要接力托起乡村振兴梦,乡村共同富裕梦。”

  ==  对话  ==  

青年报:作为一名大学生,您如何看待乡村振兴与雷锋精神的关联?

邹宇凡:雷锋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名大学生,新时代青年,更应发扬这种精神,同时,作为一名农学人,发挥专业所长,助力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更是义不容辞,这才是用实际行动去践行雷锋精神。

青年报:请结合自身经历谈一谈,哪些瞬间让自己感觉离雷锋又近了一步?

邹宇凡:通过加入教授博士服务团以来,深受教授博士服务团的故事感染,团队十八年来坚守公益服务的奉献精神,其实就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外延。而只有在乡村振兴一线,才知道广大的乡村需要什么,广大的农业需要什么,广大的农民需要什么。

在小龙虾养殖基地,经常有工人拿着手机问我:大学生,这个东西怎么弄呀?乡村的企业主也经常问我一些饲料、病害以及育种问题,甚至对于一些科技项目申报以及农业科技参评,他们需要更多信息和帮助,广大的乡村更需要我们这些青年输送血液。

青年报:你感受到的高校学雷锋文化是怎样的?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情?

邹宇凡:在我们学校中,学雷锋文化浓厚,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个人就参与过各种志愿活动,比如交通志愿岗、义务献血、义务支教以及科普公益课等等。科普公益课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公益活动,我们成了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不仅是考验大家专业知识储备,还锻炼我们授课耐心以及授课能力,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传递雷锋精神,身体力行地影响孩子们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做科技知识传播者,甚至成为乡村振兴接班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孙琪

编辑:马鈜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