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陆铭:打造消费型城市,吸引更多年轻人工作、生活和定居
2023-03-05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视频 施培琦/剪辑 吴恺/图 

随着人口增长放缓,以及年轻人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升,城市对移民群体的“吸引力”从“以事业留人”开始转向“以生活留人”。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民建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指出,对于大城市来说,打造消费型城市、提升生活品质,吸引更多年轻人工作、生活和定居,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城市来说,亟待推进数实融合新举措,转变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发展思路。”

推动即时电商发展

是城市提高竞争力的重要维度

陆铭介绍说,过去三年,城市居民对于生活服务业的消费行为加快了“数字化”,围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即时消费和即时电商成为消费新趋势。比如以饿了么、美团、京东等为代表的即时电商平台满足了消费者即时性、便利化需求,迅速开启医药、百货、生鲜等消费新赛道;同时政企积极合作,不断做大新消费场景。

在各地消费券项目中,数字经济平台助力政府发放数百亿消费券,精准拉动消费,带动各地消费复苏作用显著。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以本地即时电商为代表的新型实体电商增速达到20%,高于远场电商5%的增速。

“推动即时电商的发展,是城市提高竞争力的重要维度。”陆铭认为,随着数字技术和平台经济的兴起,以本地即时电商为代表的平台经济,在提升城市居民品质生活、赋能服务业千千万万中小商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那些人口密度高的大城市。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酷想家”团队的研究发现,城市本地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显示出本地人口强大的“规模经济性”。服务业需要人口密度和人流,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地方,服务生产和消费结合的成本就低,就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本地生活服务业的供给和需求都在城市街区内,而且相距不远,体现出“近场消费”的特征,而线上平台连接了供求。

“发展本地即时电商,首先符合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内部人口密度带来的集聚效应,其次还能更好地促进消费供给和需求的高效匹配,促进更多服务业中小商家的发展。”陆铭分析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加,消费者不再只追求消费的数量,而是更加看重生活服务业的消费质量和多样性。未来,本地即时电商在为居民提供餐饮类服务的同时,也吸引了其他非餐饮类的生活服务业商铺的进入,给予城市居民更多的即时消费选择,提升居民的福利。此外,即时电商服务一般触及周边3-5公里范围内的所有线上店铺,既提升了周边居民的消费可达性,也使得社区周边各类中小商家突破了物理空间坪效,拓宽了客源。

经过调研发现,目前,生活服务的社会化和社区化需求快速增长,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在全国广泛铺开。各个城市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在数据挖掘、服务创新、资源分配等方向都对数字化赋能高品质生活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的创新模式在邻近消费的试验场也迅速得到了验证,如数字街区、互联网早餐工程、阳光厨房、阳光菜场等项目便是很好的展现。为了更好地顺应城镇化发展,建议利用数实融合满足消费升级、打造城市高品质生活。

采取“政府+平台”补贴

利用即时电商促进城市品质消费升级

在具体的做法上,陆铭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建议,尝试采取“政府+平台”补贴的方式,围绕消费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利用即时电商促进城市品质消费升级。即在当前政府主导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场景中持续鼓励数字经济平台参与合作,推动更多的生活服务业开展数字化,强化线下空间的数字化转型。例如,在数字街区、多元服务的邻里消费建设中,可利用即时消费的技术创新,持续探索阳光厨房、阳光菜场、智慧餐厅、智慧超市等数实一体业态创新,推动餐饮行业食品安全的发展。

疫情期间,即时电商在城市物资供应、物价维稳等方向以“数智”产品协同监管交出了亮眼的答卷。为此,陆铭还建议要强化实体空间与线上平台的互动,重视线上技术对服务业的互补效应,建议重视即时配送在城市物流、消费供应链的基础设施作用,适时出台行业扶持政策。

“城市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应该尊重经济规律,善待城市生活服务业从业人员,更好发挥民营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对城市高品质生活的积极作用。”他建议,在城市建设,尤其是新城建设和老城区更新的过程中,要避免盲目追求低密度、宽马路的发展模式。在人口规模大和人口密度高的城市,基于平台经济的生活服务业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因此,要改善城市的社会包容度,要持续推进城市常住多元人口的市民化,降低外来人口的市民化门槛,推动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对待,以此来形成稳定的生活服务业从业人员群体。同时,建议政府可与电商平台等各种社会力量一起,协助外来就业人口融入城市和社区。在工作条件方面,要在一些公共空间创造条件,改善外卖、快递等生活服务业人员在工作间歇的休憩环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视频 施培琦/剪辑 吴恺/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