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聚焦|如何减轻育龄青年养育压力?委员建议推动家庭托育点建设,增设更多“宝宝屋”
2023-03-06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幼有所育,老有所养”,一老一幼一直以来关乎民生。去年年初,全国第一个“宝宝屋”在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街道诞生。之后,包括上海多个城区的“宝宝屋”遍地开花。

“政府在社区、公办幼儿园、园区、楼宇等建的‘宝宝屋’对于老百姓来说还是杯水车薪,我们是否可以同时探索推动家庭托育点,多举措并举,缓解宝妈宝爸们的育儿压力。”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奉贤区副区长张娣芳将一份《进一步推动家庭托育点建设减轻育龄青年养育压力》的提案提交到了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引起了多位委员们的热议,共同为切中民生痛点的托育点建设建言献策。

张娣芳

家庭托育点的建设有诸多好处

具有“邻里信任”特征

张娣芳告诉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目前各区在建设的“宝宝屋”属于社区托育。今年,奉贤计划将其作为全区的实事项目,在每个街镇都建“宝宝屋”。目前,本市还在大力推进托幼一体化,即托育(托班)、幼儿园教育一体化。“那么,如果我们的家庭托育能够拓展,托育的渠道就更多了,当然未来我们还可以探索其他的形式,比如通过市场化机制,来更大范围地拓展托育等。”

“孩子出生后涉及的养育和教育,也是老百姓非常关心的。如果能够出台一系列比较完善的政策,那么可能对推动人口均衡增长是有帮助的。”张娣芳认为,虽然国家相继实施二孩、三孩政策,但并没有深层次激发适龄人群的生育意愿,其中生养负担重、压力大是重要原因之一。有关调查显示:孩子无人照料是60.7%的家庭放弃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目前,主要通过政府以及社会托育机构提供托育服务,但还是难以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托育服务需求。

因此,除了已经开始陆续建设的“宝宝屋”外,她创新地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家庭托育点建设。张娣芳认为,家庭托育点的建设有诸多好处。首先,家庭托育点具有典型的“邻里信任”特征,扎根社区,接送方便,易于推行和发展。而以家庭住房为场所开展托育服务具有显著成本优势,且在服务时间、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更加灵活多样,可与政府的其他托育资源形成有力互补。其次,政府主动介入,指导推动,可避免家庭托育点因缺乏指导监管而成为无备案、无审批、无资质的“三无机构”,影响家长对家庭托育服务的信任和举办者的信心。再则,0—3岁幼儿总量超过2500万,看护人员队伍需求量庞大,未来家庭托育服务有望成为公共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就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但在调研后,她也发现,推动家庭托育点建设面临一些问题需要破局。“比如在国家层面尚没有相应的针对性政策文件、法律法规来引导和支持家庭托育点的建设。推进家庭托育点建设存在的多个问题亟待政策突破,如:家庭自有住宅较难作为经营注册场所进行工商登记,需要经过楼内全体居民一致同意,而在家庭自有住宅开办家庭托育点也易因婴幼儿哭闹产生噪音以及占用电梯等公共资源,导致邻里纠纷。因此,如没有国家层面相应的支持和指导政策,其健康发展势必受限。”

她还指出,目前,国家层面尚无完备的家庭托育点建设标准和家庭托育从业资格标准。因此也缺乏逻辑严密、针对性强的行业监督管理机制,导致托育点有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风险。此外,家庭托育点缺乏相应的支持保障体系,如专业建设、从业人员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从业资格考试、相应的法律保障与援助、行业发展评估等。

建议多措并举来推动托育工作

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

“我的这个提案,主要是探索家庭托育有没有可能实现。去年国家有一个相关文件中也提到要拓展家庭托育。我们应该几位一体,多措并举来推动托育工作,能够解决老百姓的顾虑。”为此,张娣芳建议,从国家层面尽快制定出台推动家庭托育点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规范性文件,为各省、市、区因地制宜推进家庭托育点建设提供政策依据和基本参考。如:明确家庭托育点用水、用电、用气按照居民价格执行;给予政府补贴,减少税费,提供场地、专业培训和奖励等;支持各地区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个体自主经营、联合互助经营等多种形式的家庭托育点建设机制;建立街道、居委、社区物业、业委会等协调指导机制,为家庭托育点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科学、合理设置从业人员等准入资格条件等。

她还建议,将家庭托育点建设纳入政府指导监管体系,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指导监管机制。指导各地区建立由发改、卫生健康、财政、公安、民政、市场监管、妇儿、教育等部门及属地政府参与的对家庭托育点建设的指导监管体系,并建立家庭托育点收托婴幼儿信息管理和托育服务信息公开机制等。

“家庭托育服务是一种新兴行业,建议国家层面将家庭托育服务纳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专业体系,加快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逐步建立完善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资格考试、专业评估等体系机制,同时建议引导和支持家庭托育服务成立行业协会。”张娣芳表示。

让家长们“喘口气”

静安已把社区“宝宝屋”建设列入今年实事项目

从医院退休后,家住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的马阿婆就无缝衔接地被“返聘”了,她戏称,自己的第二职业是“育儿嫂”,整整13年,她拉扯大了女儿的“大宝”,刚想休息休息,2018年,女儿怀上了二胎,她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带娃。3岁多的外孙女离不开人,马阿婆到哪都得带着她,于是,宝宝不得不坐在童车里,和外婆一起到菜场、医院等场所“体验生活”。

去年3月份,消息灵通的马阿婆打听到社区的“宝宝屋”要试营业后高兴坏了,这意味着自己终于可以松口气了。马阿婆告诉记者,自己从家走到淮安路上的“宝宝屋”只需要10分钟左右的路程,先放下宝宝再去菜场等办事,隔壁就是老年食堂,还能定定心心吃顿饭,关心一下老年活动的排期。长达十几年的带娃生涯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

家庭托育点的问题尚在探索中,开在“家门口”的社区“宝宝屋”已经在上海市多个街镇一个个落地。让家长“喘口气”的同时,也构建了“15分钟生活圈”。

全国政协委员、静安区副区长龙婉丽介绍说,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上海市静安区领先全市建成5家社区“宝宝屋”,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便捷、优质、科学、多样化的集中照护和育儿指导服务,暖民心、惠民生。开设至今,已累计服务婴幼儿1000余人次,托位供不应求。

龙婉丽

“江宁路街道首创全市首批3家社区托育‘宝宝屋’,为1-3岁婴幼儿提供灵活、便捷的临时性、计时制托育服务。”龙婉丽介绍说,2022年9月,市教委召开现场会,推广经验辐射全市,并推动上海市率先立法实施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

龙婉丽还透露说,作为“宝宝屋”的发源地,2023年,江宁路街道将进一步深化社区托育服务。比如在空间上,将在相关幼儿园内、居民区内,新增3家社区“宝宝屋”,其中蒋家巷居民区“宝宝屋”已在建设中;在时间上,适当延长服务时间,在周末增加开放时间;在内容上,将积极开发服务内涵,计划新增科学育儿服务,让居民收获更多家门口的小幸福。

“上海市静安区已把社区‘宝宝屋’建设列入2023年实事项目,各街镇同步规划开设更多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实现社区‘宝宝屋’14个街道(镇)全覆盖,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提高社区治理效能。”龙婉丽表示,静安区将以“宝宝屋”的创新实践,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生动的基层样本,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静安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全国政协委员、闵行区莘庄镇康城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张军萍则建议,可以尝试探索结合家门口的服务站建设,以片区为单位开设幼儿托育班。需要考虑场地资源的同时,也要考虑托育的师资力量、资质的问题,保证幼儿的健康安全;还可以借鉴现有的民办教育机构,开设幼儿托育,并加大幼儿托育队伍的教育力度。

张军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