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这个“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中的党史”展览,助力“大思政课”建设
2023-03-13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中的党史”校园流动展和线上云展览,近日成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建设“大思政课”的有益尝试,展示了包括《启航——中共一大会址》《南昌起义》等经典美术作品。据悉,这既是“移动思政课件”,同时也是学校结合艺术专业,在校园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特色活动。

  == 探索提升思政课吸引力 ==  

展览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宣传部副部长赵肖荣在展览现场,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以画家王少伦的油画《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为例,赵肖荣向学生介绍了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背景和意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国外的华侨代表共662人参会,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成为中国人民的大宪章,在当时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人民政协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同时开启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方式——协商民主。

经过长期的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赵肖荣介绍说,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因为它真正做到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真谛。

“通过满意度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学生们非常喜欢经典美术作品中的党史融入思政教学。”赵肖荣告诉记者,以这次展览为例,学生通过画作欣赏,不仅领悟了思政课的理论知识,也对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有了更深切的感悟。

“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党史”展在校图文中心、逸飞楼、党建服务中心等场地展出,校党委宣传部还将画作搬到校园电子屏,开展线上云展览,在食堂、设计楼等学生人流密集场所,吸引学生驻足观摩。

观看了展览的学生纷纷表示:“原来党史如此精彩生动,如此有精神力量。”有不少学生临摹其中的作品,表示通过观看展览,不仅学习了历史,而且也学习了美术创作的专业知识,临摹大家的经典作品,也能提高专业技能,丰富创作思路、拓展创作视野,是非常好的学习和创作体验。

  == 建设红色艺术资源库 ==  

“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中的党史”展是学校“民创计划”的子项目,主要是通过搜集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挖掘其中的党史故事和价值内涵,通过举办展览、制作课件、开展交流研讨等形式服务教学、党建、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此次展示的红色美术作品包括《秋收起义》《古田会议》《支部建在连上》《狼牙山五壮士》《毛主席在延安整风运动上作讲话》《决战前夕》《开国大典》《汶川大地震》等。

除了“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中的党史”展,学校作为专业艺术院校,积累了丰富的红色艺术资源,比如曾成立历史画创作中心;学校的上海电影印象资料馆资源内有百部红色经典电影;学校的文艺演出也不乏优秀经典的红色剧目,这些活动和资源都为我们开展和组织红色艺术资源服务思政教学创造条件。

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俞振伟介绍,“为了让学生有好的参与度,我们正在研究未来如何将经典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音乐歌曲、影视等纳入课程和党建中,通过艺术院校师生可感可触的方式,创新思政教育方式。同时,拓展学生的创作视野。近年来,我们学校开设的艺术设计海报课,就邀请大学生以环保、安全、法律宣传为主题,设计公益海报。这些作品除了是艺术设计的作业,还真正做到了‘出圈’,成为法制办、消防队等部门的公益宣传阵地。我们的学生还帮助松江区宣传部绘制了300米长的公益墙绘,融入到主旋律的宣传阵地中。”

校党委书记吴嘉敏对红色经典艺术作品在高校建设“大思政课”中的作用评价颇高。他说:“红色经典艺术作品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杰出人物、辉煌业绩以及世情民风,其创作历程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印记息息相关。当前,学校正在推进‘大思政课’的建设,红色经典艺术作品是‘大思政课’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挖掘其背后的党史故事、解析作品蕴含的艺术价值,对创新教学形式、强化教学效果、开展特色党建、助力大思政工作都是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