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评|企业“个性化规定”不能由着性子来
2023-03-14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朋友圈里有位老哥非常酷。他有两个微信头像,一个彩色、一个黑白。下班时间一到,他会主动换上黑白头像,来显示自己“已下线”。虽然看着有些怪怪的,但这种手动回归千禧年QQ的行为在我看来非常赛博朋克。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没有“在线”和“离线”之分了。随着分工细化和专业度进一步加强,当下典型的工作场景早已突破了家庭与单位的边界,越来越倾向于线上化、即时化。一部手机、一个App,建个群、开个会,就像喝水一样简单。全新的工作模式下,各种公司的奇葩制度却显得格格不入,时常挑战着职场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最近一位网友曝光,贵州一家初创公司的现行奖惩制度中有多条罚款制度,董事长、总经理只需要发现员工一个电话不接或超过一个小时不回复,发现一次罚款10000元。不久,#公司规定不接电话1次罚1万#登上热搜。

我们看到,网络上,各种职场奇葩规定屡见不鲜:要求员工必须吃素来保证“福气”、上厕所时必须把椅子推到桌子底下、生病要拍“病假证明照”……若是稍有违反,轻则警告扣工分,重则被罚款甚至被开除。如此奇葩的规定违背公众常识,也难怪会被网友吐槽:“明明能直接抢,他却非要给你找个理由。”

前阵子,“00后整顿职场”频频引发舆论关注。网上流传着00后们准点下班、拒绝“画饼”、不爱团建、敢跟老板说“不”,或者是一言不合就辞职的传说。这从另一个方面也折射出职场人对于职场现状改变的渴望。

归根结底,奇葩规定是对员工的服从性测试。就好比疫情过后,很多公司想要裁员,但又不想支付合理的经济补偿,就想出了许多招数来逼员工主动辞职。一方面,企业用“奇葩规定”降低用工成本,另一方面,目前的法律还存在空白点,企业也确实掌握着“生杀大权”,可以把员工拿捏得死死的。久而久之,管理者习惯了用一部手机发号施令,而员工则陷于随时待命的疲惫境地。

今年全国两会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是多位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他们从完善政策体系、补齐劳动法律短板、加强社会保障宣传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皮剑龙委员建议,尽快启动编纂劳动法典,用劳动法典的形式解决目前的法律空白,构建全新的劳动法律规则制度。

要建立或维持一个健康的、有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最简单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目标统一、策略一致,与公司员工成为并肩作战的伙伴。对此,企业应该完善工资报酬、工作时间和加班限制及补偿等制度,同时,相关的规章制度也要与时俱进,更加贴近现代职场。

否则长此以往“紧绷”下去,人人成了契诃夫小说中的小公务员,随时担心着“第二天上班因为左脚先踏进公司被开除”,那社会也会成为一潭死水,何来活力与创意?

青年报·青春上海评论员 陈嘉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