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2个空间到112座城市,浦东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走向全国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从112个空间到112座城市,五年来,参赛项目比第一届翻了10多倍!3月16日,2022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颁奖典礼在浦东群艺馆举行。
◆ 以“五个新”打开空间典范新天地 ◆
2018年,在市文旅局和浦东新区共同发起、策划下,首届大赛应运而生。五年来,赛事首创“设计+服务”的综合评定标准,聚焦发现和推出“五个新”空间,即具有全新设计理念、全新服务内容、全新服务方式、全新服务人群和全新运营模式的典范空间。
五年来,大赛已实现从浦东、上海走向全国的跨越式发展。市民在浦东群艺馆举行的空间大赛五周年特展上,可从图文版面上看到一系列亮眼的数据:2018年,仅有上海一地的112个参赛空间;2022年,全国112个城市推出了1605个参赛空间。大赛累计覆盖参赛空间3526个、推出获奖空间805个、获奖设计师、机构33名,线上线下参与过亿人次。与第一届相比,大赛已实现十、百、千、亿的量级提升。
大赛建立了超千个最美空间的案例样本库。这里不仅有最热的网红打卡地——浦东美术馆、全国海拔最高的书店——朵云书院上海中心店、全国博物馆的典范杰作——苏州博物馆,高颜值时尚网红地标——黑石公寓,也有充满精致烟火气的时髦小菜场——勤海睦邻中心、永年菜场,更有让人心生向往的度假胜地“美丽乡村”—— 江苏计家墩、宿予民宿、四川竹艺村;还有工业遗存改造后焕发新生的跨界新型综合体——船厂1862时尚艺术中心、安徽合柴1972文创园等等。而随着全新的20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在颁奖典礼上揭晓,案例样本库也因此进一步充实。
大赛打造了集聚上百名专家、设计师的专业人才资源库。本届大赛颁奖典礼有近20位专家参加,包括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国新,空间大赛评委会主席蒯大申,大赛创始(核心)评委张松、方旦、范文兵、胡晓云、姚之洁等等。历届大赛积累的设计师库中,还有获得过国内建筑设计最高荣誉,钟书阁、思南书局等网红空间的设计师——俞挺,碧云有书艺术书店的设计师——顾忆,绿之丘设计师——章明与张姿;也有柏振琦、孙轶家等诸多设计新锐。
大赛还开拓了覆盖全国11个省市、112个城市的新格局。以2018年首届大赛覆盖上海16个区为起点,历经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全覆盖,再到现在纵深辐射全国11个省市、112个城市、1605个参赛空间,空间大赛的影响力、品牌生命力已实现量质巨变。通过大赛平台,各兄弟赛区密切协作,通过互访调研、联合办赛等方式,加强赛事联动、资源对流,助推各赛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 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 ◆
五年来,连续举办的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不仅是为了评空间而评,不单是为了推设计师而设,不是只为了找运营团队而办。
激发优质空间设计服务人民的价值取向。浦东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一批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场所、标志性空间不仅已经成为海内外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口,也已然成为世界空间外观设计前沿理念的交汇地、试验场。浦东倡导“谁是使用者谁作主”的理念,广泛邀约、积极嫁接、就地转化,大力支持优秀青年设计师。
在沪东造船厂旁,有座户均居住面积仅约13平方米的老工人新村,极为缺乏公共空间。大赛对接设计师孙轶家,将小区原先的一座马桶站,改造为颜值极高、效用极好,居民可以做饭、阅读和会客的公共会客厅,大家自发称之为“暖亭”。陆家嘴融书房原为一座普通的老式图书馆,年轻人很少来,通过对接设计师陈嘉炜改造赋能,现在每周末举办两场陆家嘴读书会,在线传播过亿,现场一票难求,今年将迎来400场盛典,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
浦东每年都会安排专项资金,推出覆盖全区36个街镇的基层文化空间设计补助项目,今年也将持续推出一批“梦想改造家”式的新空间转化成果。
增强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的信心。各地政府都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社会主体参与新型空间打造的补贴。各地涌现出一批这样的案例,比如江苏扬州三湾城市书房、浙江杭州童尚集、重庆千叶美术馆、成都方所书店、河南大南坡乡村美学示范村、山东几何书房等。
上海市文旅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首届大赛在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平台上应运而生,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倡导下,浦东新区积极举手主办,五年来市区强强联手共同推动大赛不断扩大影响力,大赛立足上海,逐步辐射长三角,并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支持下,走向全国。
活动现场,同时启动了2023年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