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校拆除围墙,上海打造更多开放式校园融入城区、街区和社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被誉为“苏河明珠”,最近两年,学校大力提升校园整体风貌,通过拓宽步道、升级绿化、历史建筑修旧如旧等举措,使其作为苏州河沿线“会客厅”向市民开放,让市民在百年校园中最大限度享受大学开放空间,延续红色基因和“最上海”的文脉。记者最新获悉,由青年学生担纲,以探访百年校园内历史建筑和红色往事为主题的“行走的团课”已经准备就绪,不日就将对公众开放预约。
实际上,华政长宁校区的开放,是上海教育系统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同时对接融入“一江一河”滨江滨河沿线两岸公共空间全线贯通开放等城市发展布局的有益尝试,亦为申城更多大学开放校园作出示范。
// “国保级”校园融入苏河步道 //
苏州河碧波荡漾,红砖墙静静矗立。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坐落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的旧址,27栋“国宝级”的“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深深镌刻着百年近代高等教育和近七十年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印记,承载着城市记忆、传承着城市文脉。
2021年开始,学校以“人民城市”理念重塑校园新形态,用全面开放的姿态融入上海“一江一河”发展规划。通过940米华政段苏州河步道的贯通,思孟园、格致园、倚竹院、獬豸园、华政桥、桃李园、东风角、法剧场、银杏院和书香园等十个景观节点的打造,校园整体风貌融入苏州河滨水景观,改建成为了上海第一个全面开放的历史风貌校园。
在市民最大限度享受最美公共开放空间的同时,城市和大学,城市文明与大学文化建设,不断双向滋养和支撑。校园里不仅仅有好看的高颜值“皮囊”,更是有着有内涵的“灵魂”。 古朴的华政园内,有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交谊楼”,举行过“六三”爱国运动的“六三楼”,孙中山曾经发表过爱国演讲的“思颜堂”等。这片土地上,还曾是上海高校第一个党总支成立、上海解放前夕最后一名中共地下党员陈仲信牺牲之所。在校长叶青看来,这就是很好的“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场域,通过走近百年大学的建筑,很多市民得以了解华东政法大学的前世和今生。
为了更好展示“最开放公共空间”“最高雅历史风貌”,打造“最美丽校园景观”,如今,学校推出了全新的环境导识系统,每栋建筑前都安放了铭文牌及二维码,走近,扫一扫,就可实现建筑可阅读。学生志愿者纷纷身兼起“讲解员”,向感兴趣的市民讲述百年校园里“建筑可阅读”的故事,自觉当讲好学校故事的青春使者。
记者从华东政法大学校团委获悉,以探访百年校园内历史建筑和红色往事为主题的“行走的团课”已经准备就绪,不日就将对公众开放预约。在青年大学生的带领下,大家可以在校园内细细观览历史建筑,开展华政长宁校区专属团课,使参观者从华政校园百年历史变迁中感受苏州河百年历史,深刻了解唯一在苏州河“怀抱”中的校园贯通开放背后的故事。
// 上音融入街景打造“音乐街区” //
在2021年实现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全线拆除围墙、面向公众全面开放、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对外开放的大学校园的基础上,上海教育系统继续推动上海音乐学院淮海路校区这一坐落于上海中心城区体量最大的风貌保护区全面融入“音乐街区”,全面对外开放。
漫步淮海中路汾阳路,上音歌剧院旁,一座宛如小型城堡的德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座始建于1926年的建筑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218平方米,是倍高洋行设计的典型德国文艺复兴风格花园住宅,曾被用作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因建筑位于上音校园且紧邻上音歌剧院,这座建筑被亲切地称为“音乐城堡”。
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在全国两会上透露,上海音乐学院校区提升工程项目二期预计在今年底完工,淮海中路1131号的“音乐城堡”将成为上海城市音乐会客厅,淮海中路1189号的英国花园建筑风格楼房被规划为美育楼,届时,上音将把全面开放和精细管理融为一体,把课堂、创业平台搬到城市公园和公共文化艺术场馆,通过举办艺术鉴赏、大师课堂等活动,让市民沉浸式体验高等音乐学府的氛围。
上海正着力打造更多开放式校园融入城区、街区和社区。去年底出台的《关于机关、企事业等单位附属空间对社会开放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全市列入附属空间开放清单项目共133个。涉及本市教育系统项目28个,都为部属或市属公办高校,其中,2022年试点项目3个(上音汾阳路校区、华政长宁校区、交大闵行校区)已基本完成改造;列入附属空间开放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库(2023—2025年)的项目25个,其中包括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上海商学院漕宝路校区、上海戏剧学院华山路校区、上海体育学院、上海电机学院闵行校区等。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昕璐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