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如见光明,如见日月——读李一鸣《在路上》有感
2023-04-02 生活

李兴盛

鲁迅文学奖得主蒋巍老师在颁奖会上说:“出发是一个作家最美的姿态。”我听后心中一振,这不正是李一鸣老师《在路上》书的一个最好诠释吗?出发了,就走在路上;在路上,就开始出发了,人生如此,文学写作更是如此。好书悟后三更月,良友来时四座春,《在路上》既像一弯明月,又像一道彩虹,云开日出见天明,七彩斑斓悦人心。随着作者优美的笔触,我又一次走进书里,走在文学的路上,桐华万里丹山路,草木知春日日新……

《在路上》是多次担任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文学评论家、文学博士李一鸣老师的最新散文集。分为“那些人”“那些年”“那些地”“那些事”四辑,辑录42篇精品散文。文字干净,精句颇多,哲理深邃,催人奋进。书中的文字是诗意的、感人的、灵性的,就像一颗颗珍珠璀璨夺目。对历史的追忆、对人事的感悟、对文化的探寻这三条主线涵盖了全书。在路上,指的是走在大地上的一代又一代青年甚至人类的一种精神意向,文学的路上,有艰辛,有希望,有愿景。

在“那些人”中,忆江南,过无锡,写了一生三过无锡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第一次终极考试被钦定为状元,第二次率军北上抗击入侵元军,第三次在谈判时被元幽禁杀头,为救社稷、救民于水火,舍生取义,大义凛然。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是读书人的一种志向和情怀。透过从烟台到北京时空的遇见,仿佛看到了王懿荣在甲午战争爆发后的忧愁,上书清政府抗击日军的焦急。1899年秋,患疾卧床时,他目光如炬,慧眼识别发现买来的中药龙骨是上古人占卜用的龟甲和兽骨,上面人工刀刻的文字符号,早于周朝青铜器上的文字,是华夏祖先创造的最古老文字,把汉字产生的历史溯源到了公元前1700多年。1900年八国联军打入时,不苟且偷生,投井壮烈而死。每逢暮雨倍思卿,写了宋代的大文豪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生的功绩在被贬的路上愈贬愈显。当文学遇到酒,酒给文学注入了一种灵性的东西,让文学更加诗意美好。一个人的创业史,写了表弟靠着诚实吃苦的品行,在商海路上的拼搏,一波三折、几经起伏的艰难创业史。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文笔优美,朴素典雅。

在“那些地”中,从夜宿淮安,写了曾经商船云集、店铺林立、一片经济繁华的淮安,到今天的淮安美食,汤包、文思豆腐等声名远播,岁月时光的路一直绵延向前。

“在路上”既是书名,也是“那些年”的开篇文。写了作者11岁时怀揣梦想,回望门口的妈妈,走向了从家去学校十几里远的路,走在了祖辈、父辈曾经走过的路上。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拉扯三个孩子的艰辛。作者高考后外出上大学,在路上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其中有愉悦、苦楚;有顺境、逆境;有平静、意外。后来妈妈突患疾病离世,走在了回家的路上。两年后,又走在见爸爸最后一眼的路上。路不管多么艰难,也要走过。后来自己到北京工作,家距单位三十多公里远,每天奔波在来回的路上。为了生活和事业,一次次踏上征途,尽管前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仍然迈步奔向诗和远方。

儿子出生后,全家人苦思冥想,集思广益,给儿子取了个美好的名字。儿子11岁时,送到一千里外的烟台上初中,儿子和妻子互留信件,感人肺腑,热泪盈眶。后来儿子考入北京大学,没有辜负父母殷切的期望。人生之路,一代一代走下去。我的理发馆写了和儿子理发,当剪去多余的头发时,就能去掉杂乱事,收拾好心情,轻装上路。鸽子文中,写了随鸽子的飞出飞进,蓝天给人带来了无垠和辽阔。走向远山里,城市和乡村的时空不停地切换,工作和生活各得其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读博士让桂子山的岁月满溢清芳,下一辈的求学之路是老一辈的延伸,在人生的求学路上风正帆满,宽阔坦途。

在“那些事”中,鲁迅文学院的鲁园,像一个故事,成了多少人的梦中往事,当代文学史的行迹。鲁园是文学生命之地,美在进向,因为读书可救急,写作能救命。读书写作成了一种生产方式、生活追求、生命状态,鲁院文学殿堂金声玉振,廖亮人心。许多鲁院毕业的文学才女像一朵朵雨中的笑莲,光华绽放。讲台上无数的大师,讲台下无数的作家,构筑了鲁院的文学之魂。一个人和一座湖,湖是城郭,是红尘,是人世。从大河之上,逐水而居,逐水而思,大河滔滔,浑厚壮美,赋予了文学丰沛的创造力。面向大地的心灵倾诉中,作者从小就向往文学,才华展现,在不同的时期,都取得了斐然的文学成就。上了博士研究生后,文学底蕴更加深厚,文学作品获奖无数,后来担任了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作者说,散文是作者精神的载体。精神的品格,决定散文的品质,散文是更接近人类面对世界的心灵倾诉。散文写作要突出“有我、主真、自由”,有我是散文文体内在特质,主真是散文文体伦理,自由是散文超迈所在。人生就是一场行走,不能忘了身边的美景,不能忽视心中的风景,路在脚下,坚定而脚踏实地,去踏平坎坷,步入坦途。

李一鸣老师《在路上》书,给人耳目一新、醍醐灌顶之感。如见光明,如见日月,读书从来翻山越岭,写作更是千山万水。正像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说的:“还要出发,去爬更高的山,看更美的风景。”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路上的风景满目葳蕤,秀色可餐。我们要用文学的视角拥抱世界,万物静观皆自得,绘锦绣文章,寻找光明和温暖,遇见更好的自己。在文学的路上,不惧风雨,日夜兼程……

(散文集《在路上》,李一鸣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李一鸣: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办公厅主任,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出版《中国现代游记散文整体性研究》《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生活》《在路上》等8部著作,发表散文、文学评论作品700余篇。其中多篇获得冰心散文奖散文理论奖等重要奖项,曾获山东省十佳青年散文家荣誉称号。

本文作者李兴盛:业余写作,有作品刊于《牡丹》《解放军报》《文艺报》等,著有30万字的散文集《乡魂》。)

李兴盛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