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破解无人机做成生意,两人被判刑
2023-04-11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无人机开始在航拍、农业、救援、运输等领域被大量应用,也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据民航局统计,目前我国实名登记的无人机数量超80万架,其中民用无人机占主导地位。无人机越来越多被人们使用,随之产生的便是各类无人机“黑飞”“乱飞”以及伤人等问题。

只需远程动动手指,便可轻松破解无人机在出厂时设置的禁飞区和高度限制,实现无人机“飞行自由”。日前,宝山区检察院对一起提供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案提起公诉。宝山区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被告人高某、刘某被判提供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并处以刑罚。该案是上海法院首例因破解无人机禁飞限制而处以刑罚的案件。

高某、刘某是无人机的使用玩家,在使用过程中,逐渐产生破解无人机的想法。一次偶然的机会,二人通过无人机交流QQ群学会了如何破解无人机,达到解除无人机高度限制、禁飞区限制以及无人机接收信号增强等效果。

此后,二人从中发现了商机,通过微信群、闲鱼、淘宝网店等渠道,宣传自己可以成功破解无人机操作系统,广泛招揽客户,为无人机所有者提供破解服务。而后再使用其在网站下载或者购买的破解软件、解禁证书,远程操控对无人机的操控系统进行破解,并从中收取费用牟利。

至2022年10月案发,高某累计破解无人机控制系统达60余台,刘某累计破解无人机控制系统达40余台。在破解及使用过程中,多次发生撞机、炸机、坠落等情形,严重侵犯了公共安全和财产安全。

宝山区检察院经审查认为,二人为牟取非法利益,为他人提供破解无人机限高禁飞限制的程序并安装,次数20人次以上,情节严重,以提供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对高某、刘某提起公诉。日前,宝山区法院以提供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罪对高某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判处刘某拘役五个月,缓刑五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二千元。扣押在案的作案工具及违法所得,依法没收。

  //  法官说法  //  

不要让个人爱好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

为了遵守相应法规以及处于飞行安全考虑,在机场、军事管制区、人群密集区、高楼分布区等区域,无人机系统会内设相应的禁飞或者限飞的限制。无人机如果飞得太高,容易对航空安全产生严重干扰。同时,过高的无人机如果失控,坠毁极易对地面的人、物起到危害。此外用于拍摄的无人机。也容易产生侵犯隐私、泄露国家安全秘密等风险。因此,需要对无人机的飞行进行一些限制。

突破无人机禁飞等飞行限制,其实是更改了无人机原先的计算机系统,导致无人机可以无视高度和禁飞区域限制等随意飞行,违反民用航空器的飞行安全规定。自2017年5月起,我国民用无人机开始执行实名制登记管理,也是为了更好地对无人机的飞行安全进行管理。

但在一些无人机爱好者眼中,这些出于安全考虑的限制却成为影响他们飞行体验的限制,试图突破这一限制,而这也让不法分子从中发现了商机。通过此案,一方面是要告诫那些掌握无人机系统破解技术的人员,不要为了蝇头小利,让自己悔恨终身;另一方面也是对无人机爱好者一个提醒,不要让自己个人的爱好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如果私自突破无人机禁飞限制,将会面临治安管理处罚,严重者也将受到刑事处罚。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蔡娴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