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上海市民阅读热情很“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上海市民的阅读热情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涨。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上海今天举行了一系列阅读活动。相关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市民去年的人均阅读量已经超过了13本书,综合阅读率达到96.83%,均为历史新高。而种种迹象表明,市民的阅读也在探索中不断走向深入。
◇ 上海市民人均阅读量超过13本 ◇
上海的人均阅读量已经超过13本,上海市民的综合阅读率达到了96.83%,阅读已经成为很多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今天世界读书日上海全民阅读主题活动所透露出来的信息。
由上海市委宣传部、杨浦区委、杨浦区政府主办的“人民城市全民阅读”“4·23”世界读书日上海全民阅读主题活动今天在创智天地举行。活动的一大内容就是发布了《2022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由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出版局)和上海交大城市治理研究院联合开展的此次调查显示,2022年上海市民综合阅读率达96.83%,其中数字阅读率为93.56%,超过纸质阅读率91.43%。人均阅读达13.37本,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应该说,全民阅读各主要指标向上向好。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纸质阅读率,但纸质书支出为数字阅读的近2倍,仍然为市民所钟爱。71.84%的市民倾向于主动阅读,近八成市民在过去一年里使用过公共文化设施,书展、二手书交换、读书会是最受上海市民欢迎的公共阅读活动。
随着亲子阅读的兴起,家庭阅读的氛围越来越浓郁。《2022年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指出,上海市民家庭阅读率高达82.44%,家庭阅读和亲子阅读有助于良好的家风和教育。新型书店作为都市文化新空间受到市民青睐,书店的公共阅读属性和社交属性凸显。
◇ 上海诞生首个以“知识”命名的阅读节 ◇
业内人士表示,此次调查报告显示,上海书香社会氛围良好,市民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意愿强烈,这也为各种阅读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今天的上海全民阅读主题活动上,杨浦区宣布推出首届KIC知识艺术节。
依托创智天地浓郁的文化布局,KIC知识艺术节成为上海首个以“知识”命名的阅读节。KIC创智天地项目负责人王红告诉记者,街区生活着15万名高校学生、25万名高知白领和超过30万名社区居民。这些人群的整体素养相对比较高,对阅读有强烈需求。这也是他们推出知识艺术节,让“阅读激发创新”的初衷。
据了解,此次知识艺术节包括了“知识阶梯”“墙宇之外”和“艺术在场”三大板块。旨在充分利用好街区内的各种文化资源,打通街区内的各个人群,让他们在阅读中激发创新潜能。王红表示,街区里有很多互联网企业,他们希望知识艺术节是线上线下互动的。知识艺术节后,他们也将着力培育阅读社群,为全民阅读的推广,为整个街区文化氛围的提升助力。
记者注意到,近年创智天地周边加强了文化布局。除了大学路上文化氛围的营造之外,在大学路周边的不少支路上也开出了很多文化店铺。伟德路上的悦悦书店今天就老店新开。未来创智天地的很多文化活动都会在这家书店里举行。
◇ 徐光启测绘星图惊现上海 ◇
由徐光启主持测绘的重要历史文献《赤道南北两总星图》今天亮相徐家汇书院,由此拉开了“有光”2023年世界读书日徐汇区主题活动的序幕。
据悉,诞生于明朝崇祯年间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由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主持测绘,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参与绘制,是现存于世时间最早、尺寸最大的东方皇家御用星图,也是徐光启生前最后一幅巨作。徐光启与徐家汇渊源深厚,在徐家汇书院举行《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特展属实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据悉,特展以立体展陈与主题书架配套的形式展现。
徐汇是上海中西文化的交汇地、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国际文化的标杆地。作为世界读书日的一个重要内容,徐汇区文旅局与上师大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今天共同揭幕“新时代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作为徐汇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师范大学合作框架中,推进人文资源共建共享和文旅联动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海派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双方携手共同研讨发掘海派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塑造上海城市软实力的精神内核。上师大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向徐家汇书院赠送了《光启文库》。“光启文库”创设以来已有光启随笔、光启学术、光启通识、光启讲坛、光启读本、光启译丛、光启口述、光启青年等8个系列,出版图书50余种。
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数字徐家汇书院”已经上线,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智慧阅读服务。虚拟图书馆,通过三维建模,将徐家汇书院阅读空间进行实景还原,读者可以进入书架随意浏览在架图书,检索并快速导航图书所在书架,还可以搜索服务台、书架、自助设备、卫生间、楼梯安全出口等进行导航。“YUE书吧”网上借阅服务,依托全市领先的智能书库,读者通过小程序上借阅图书后,机器人会执行指令,在书库中迅速找到书籍,并通知读者到指定借阅柜取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文 常鑫/图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