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年轻人“跨界”参与,让遗产保护面向未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只停留在保护上,要在保护中很好地发展。”4月22日举行的“多元协作 遗产创新”古镇保护同里论坛2023上,90岁高龄的古建筑保护专家阮仪三这样表示。而汇聚更多年轻人“跨界”参与进来,就是一件体现“发展”的事。
// 遗产保护应该让全民都来关心 //
记者了解到,江南水乡古镇于2006年首次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随后开展了一系列为申遗准备的工作。在今年2月第三届长三角一体化古镇发展大会暨2023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进会上,包括同里在内的11个古镇作为古镇中的典型例证共同申遗。
在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看来,像同里古镇这样的水乡古镇留存下了美好的历史景观和文化,在新形势下要有新的成长。“在保护前提下还得很好地发展,如果仅仅停留在保护上面,就故步自封了。”
如何进一步发展,阮仪三认为,无论是古镇、还是历史文化街区、城区,都有人家、有生活,有经济活动、文化活动,都需要去运作,保护内涵、保护外貌,同时也要适应现在时代的要求。
“古镇到今天的发展都有点饱和的状态,比如街面以外的老房子怎么办?这涉及到城市更新的问题,老房子年久失修,生活带来很多困难,就需要修,怎么修,谁出钱,都需要大家思考。”阮仪三表示,城市更新,老房子有老方法,新房子要有新方法,改造换代要有改造换代的方法,有些建筑也要很好地合理应用,譬如江南水乡古镇的木结构建筑文化,就可以更好地加以振兴。他表示,要鼓励百姓在规划前提下自我更新、自我改造,共同讨论、制定合理的方式,坚持下去,创造自己的经验。
2021年同里论坛颁布了“让更多青年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的《同里倡议》。今年的论坛上,同里镇政府与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联合揭牌成立了“江南水乡遗产保护创新实验室”。
在阮仪三看来,更多年轻的跨界学者参与进来,就是一件体现“发展”的事。“遗产保护应该让全民都来关心,大家都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做有心人,拿出实际行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承,得以发扬光大,并且能够教育到下一代。”他表示。
阮仪三
// 如何让遗产保护不被看成是“包袱” //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还面临什么样的问题?论坛上,专家学者们也对此展开探讨。同济大学原副校长伍江教授表示,虽然目前遗产保护在我国已经成为全社会共识,但在面对经济发展压力下,遗产保护有时候还是会被看成是一种“包袱”。
“比如,我们重视文物保护,但对建成遗产缺乏完整有力的保护体系。又比如,我们现在开始重视单体保护,但对成片历史风貌、文化景观的保护理论弱、方法少、成效差。”伍江表示,全世界对于遗产保护从单体走向全面已经是几十年以前的事了,中国也在一直探讨这个问题,上海的建筑保护条例也有所改变,把历史风貌区放在了历史建筑前面。“可是我们还是缺少保护理论。”
他还发现一个问题,在实际保护中,更重视规划设计,但对常态化维护缺少制度设计和技术手段。“我们在搞规划的时候,对于城市的空间格局、空间结构、空间机理、街巷结构,要了解其价值究竟在哪儿,以什么方式表现出来。我们一谈遗产保护,大部分都是搞规划搞设计,怎么深入下去?日常维护怎么办?谈得少。”而在他看来,遗产保护需要关注到更日常的管理问题。伍江表示,对于遗产保护不仅仅是展示,而是要有合法、及时的更新活化机制,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这也涉及到如何和文化旅游的结合。“旅游是好事,有利于展示历史文化财富价值,有利于把文化价值兑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这没有错,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不能为了发展旅游,而去‘啃食’遗产,去消耗它,最后不惜以破坏遗产为代价来开发。”伍江说。有些地方热衷于历史风貌再现,对现存的遗产及其环境视而不见。“现在全国各地一谈到历史文化,讲的最多的就是再现、再造、重塑、重现,可是实际上真正的宝贝看不见,我很难想象我们国家以后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都变成旅游热点。”
伍江
// 多元协作让遗产保护面向未来 //
在伍江看来,真正的遗产保护不是重现过去,而是应该用当下的眼光去尊重历史、保护历史,创造我们当下的历史。“这就需要创新。”他表示,需要通过创新改革来引领保证遗产保护工作得到落实。
“首先是理论创新。我们的专业工作者仍然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它的内涵需要扩大。”伍江表示,就是所谓的延伸性问题。如对于历史街区、历史城区的概念延伸,里边除了保护建筑,其他的建筑是否应该拆除,拆除后它的真实性又体现在哪?这里曾经的生活痕迹是否应该保存,还是保留一个躯壳,置换一个现代的功能进去,这些理论的研究都需要创新。
“今天我们条件成熟了,有数字技术,有建造技术修复技术。现在的高楼非常智能化,但高楼不会倒,老建筑会倒,但我觉得目前技术的阳光还没有普照到文化遗产中去。”伍江表示,对于遗产保护更迫切需要最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专业工作者的努力、科学技术的进入,让老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延年益寿”。
技术创新需要有专业的人才,这方面同样匮乏。“我们那么多研究钢结构、研究人工材料、研究建造材料的专家,他们跟历史保护却一点关系都没有。”伍江说,同济大学20年前开办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的本科专业,之后又创建了国内建筑院校第一个保护技术实验室。“但有教授说,平均一年招不到一个博士生。”
除了人才的培养,促使技术的创新,也需要机制创新。据了解,这也是同里古镇可以作为“样板”的一个经验。同里古镇从最初的规划,就密切和高校、社会资源互动联系,小镇规划最早由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还拿到了奖,也吸引了慕名而来的研究者,持续到今天更是形成了诸多合作机制。下一步的古镇更新,也将以论坛、展览等创新形式吸引青年人“回流”,在古镇的深入保护中让更多年轻人来参与进来。正如此次同里论坛所代表的意义一样,发动各种社会人才、资源的“跨界”参与、多元协作,才能让遗产保护面向未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