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青年想来、能来、留下来?这个论坛关注青年发展型城市
2023-04-24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满足Z世代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需求,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青年友好的城市。”昨天,青年城市规划师师陈洋在静安团区委携手中信泰富广场共同举办的“青年发展型城区:城市与青年可持续发展”主题论坛上这样说。

此次论坛还发布了“南京西路商圈青年可持续发展服务计划”。静安团区委表示,将结合青年发展型城区建设,聚焦南京西路商圈青年所关心的乐活减压、成长赋能、亲子共育等需求,整合区属、区域及社会企业资源,打造互动式服务体验,解决好青年的后顾之忧,为青年可持续性提升赋能。

 // 专家解读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定义 // 

作为青年城市规划师的代表,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展研究中心规划总监陈洋分享了个人关于青年发展型城市与可持续场所营造的思考。

究竟什么样的城市才是青年发展型城市和青年友好的城市?陈洋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她说,Z世代是当今青年主力军,很快将成为就业市场的中流砥柱。一个城市如果能满足Z世代多样化、多层次的发展需求,则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青年友好的城市。Z世代的特点是不愿被定义、热爱交流沟通、追求独特和无限可能,他们是独居和蜗居一代,他们也是斜杠青年,爱好多元,关注公益事业和可持续发展。

陈洋认为,要吸引和留住以Z世代为代表的青年人,总的来说,城市要乐活、宜业、好玩。加拿大Decode公司研究得出的全球青年城市排名和青年偏好调查显示,生活方面,当代青年更关注健康、安全和交通的便捷性,工作方面要利于创业、满足可负担生活,而“好玩”这件事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包括城市旅行、公共活动、夜生活和艺术体验等。

“一句话总结青年友好城市的特征,就是得让青年想来、能来、并且最终留下来。”陈洋表示,要让青年想来,首先得给青年事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机会,因此要有随处可寻的创新机遇;青年能来,得有可负担的生活成本,特别是租得起房;最后,要让青年真正留下来,一定要满足Z世代的理想生活方式,包括便捷友好的生活环境,比如能满足随时随地办公的需求。现在全球各大城市的CBD都在向多功能高度融合的城区转型,以满足斜杠青年的多样需求,比如,下了班就能变身脱口秀演员或是去夜跑,再比如有触手可及的自然体验,周末能去徒步旅行。

那么,如何能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呢?结合自己从事的城市规划工作,陈洋表示,从城市规划建设的方式来看,场所营造是实现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最佳选择之一,因为场所营造强调的是人的持续参与以及循序渐进的改变,城市空间因人而成为有活力的场所,城市因人的共建共治共享才能实现全面的可持续,而青年在其中可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 城市建设应该让青年有更多话语权 // 

陈洋认为,城市应该怎么样建设,不应该由少数人说了算,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青年应该有更多的话语权。具体来说,要倡导青年敢言、敢试、敢为。

“所谓‘青年敢言’就是让青年有机会对城市环境发表真实的意见和建议。”陈洋介绍说,2015年开展黄浦江东岸贯通项目时,就充分调动了青年力量,特别是青年跑步社群,请他们为东岸慢行通道设计提出宝贵意见。

陈洋认为,“青年敢试”就是邀请青年参与到城市空间更新改造的实验中来,通过实验一点点完善城市环境。“我们所熟知的巴黎塞纳河左岸和纽约时代广场的慢行化改造其实都是从实验开始的。”

而“青年敢为”就是青年真正参与到城市空间的可持续治理中来。陈洋介绍说,纽约的高线公园闻名于世,世界各地也争相模仿,但很多地方学到了它的“形”却没有学到“魂”。

“高线公园的成功关键在于有一个由青年发起的非盈利运营团队——高线之友,从最初将高线公园作为遗产保护下来,到后来获得纽约市政府的特授运营权,负责高线公园的日常维护、各类社区活动,并且向青年开放实习机会,招募高线的共建者和志愿者。这个组织的一系列行动使今天的高线公园与曼哈顿的切尔西社区相互融合。我们身边的许多街道和社区花园的建设也正在践行这个模式。未来,静安公园、静安雕塑公园的品质提升以及静安社区生活圈的建设,是不是也能让更多青年参与进来?”陈洋说。

张园保护性开发项目负责人、静安置业下属静安建筑装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保护建筑事业部经理周祺则分享了“静安在做好城市更新的基础上,如何最大程度保护城市肌理和温度的有益探索,探讨城市与青年可持续发展”这一话题。他表示,自己一直以来,都在和静安的老房子打交道,工作10余载,参加过不少文保历保建筑的修缮。“我记得刚工作时,有人问:‘小伙子年纪这么轻,为啥会从事修缮工作?’其实在我的认知中,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特有IP,如果能通过青年一代让这些有历史沉淀的房子‘返老还童’,不断延续下去,这种碰撞和结合其实是很美妙的。对青年自身发展而言,也是一种成长和蜕变。”

论坛上,善淘网的主理人、青年社会组织代表余诗瑶带来了“可持续慈善商店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分享。薄荷健康副总裁范踔群以“青年健康”为切入点,探讨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