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靠谱的医学科普书,如何做到让大中小学生都能读?
2023-04-26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细胞是如何被发现的、细胞的肚子里有什么、细胞的社交圈、干细胞知多少?……高深晦涩的生物学知识,化为了一个个精彩生动的科学故事。在作者的笔下,构成生命的细胞,仿佛有了独立的生命、历史与旅程。

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组长程林所著的《细胞简史》入选2022年度“中国好书”榜单。不久后,这本有趣的科普书将出现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向明中学、上海市立达中学、上海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点燃孩子们探索医学的火苗。那么,一本科普书是如何做到“靠谱”,如何做到让大中小学生都能读的呢?

高深晦涩的知识

化为一个个精彩生动的科学故事

这是书中对磷脂组成结构的一段解释:为什么会是这种奇怪的排列呢?主要归因于磷脂的特殊性格。它的脑袋喜欢喝水,而两条腿却讨厌沾水,因此一旦它们被放到水里,就会自动聚集,形成上面的排列状态。有趣的是,有的磷脂分子像一个有多动症的小孩,喜欢跑来跑去;有的又像是一个芭蕾舞爱好者,可以踮起脚尖,不停地旋转;有的又像是一个功夫迷,尤其喜欢翻跟头,从膜的一层翻到另一层;有的又像是一位踢踏舞者,一旦站上舞台,腿和脚就会不由自主地抖动,奏出华美的乐章……

作者程林讲起自己写作的初衷,“这本书的撰写动机一开始来源于我的家人,他们经常问我,我在做什么研究,当我回答他们,我主要从事细胞重编程或者说细胞命运转变研究时,他们总是一脸茫然。为此,我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我可以把皮肤细胞变成血液细胞,或者把尿液中细胞变成血液细胞。他们更是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为了打消他们的疑虑和疑惑,程林特地找了一些科普书希望能够解释细胞和干细胞,但发现竟然找不到什么讲得清楚、特别合适的书,那是他第一次产生了写一本关于细胞的科普书的想法。

程林用两年的时间搜集材料,认真撰写,最终出版的《细胞简史》,通过一个个科学家的小故事,描写了细胞的发现历史,细胞内多种细胞器发现的背后故事,以及社会关注较多的肿瘤细胞,细胞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的概念。从细胞是如何被发现的、细胞的肚子里有什么、细胞的社交圈、干细胞知多少等20个方面进行解释。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推荐此书时所说:“一个个小小的细胞,孕育了生命的起初,且发育分化为数百种组织,形成了多个生命器官。不但掌控了生老病死,更是维护健康的新利器。本书带你发现细胞、解密细胞,探秘光怪陆离的细胞世界。”

科学家不仅要做好科学研究

还要学会做科普的推动者

有趣的科学家故事,配上生动的插画,瞬间可以让青少年沉浸其中。

向明中学校长胡宏告诉记者:“这本书简明易懂,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相信一定能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让大家体会到医学之美,点燃孩子们探索科学的火苗。未来希望能与瑞金医院这样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做更多的联动,持续提升科普教育能力,进一步增强新时代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好的科普,就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青少年的科学之门,同时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本书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关于细胞的基本知识,又讲述了细胞相关历史性创新人物的前沿研究故事,可以作为小学生科学入门的课外书,也为高年级学生和成年人开拓了视野,是一本具有趣味性、可读性和故事性的优秀科普著作。”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首席科学家、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告诉记者,作为科学家,不仅要做好科学研究,还要学会做科普的推动者,只有通过科普讲好疾病和医学的知识,才能切实帮助人们预防为先,造福人类健康。

记者了解到,瑞金医院历来有着科普医学的传统,各个学科全面推广医学科普,发挥了权威专家做专业科普的有效作用。瑞金医院党委副书记俞郁萍介绍,今后,瑞金医院将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为契机,全面打造立体多维的科普教育体系和以百姓需求为中心的健康大教育平台,让健康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据了解,“中国好书”由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旨在通过好书推介推动和引导全民阅读。本次共42种图书入选,其中科普生活类5种。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