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两项全国荣誉,潘阿锁:踏踏实实拧好每一颗螺丝钉
2023-04-30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日前,上海爱登堡电梯集团电梯安装维修与设计首席技师、高级工程师潘阿锁,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评选的“最美职工”称号,他也是今年上海唯一一位获得“最美职工”称号的个人。

2020年2月25日,一段工作人员乘坐无接触式“声控电梯”的视频在网络走红。视频中,一名身着制服的男子通过语音指挥电梯启动,并顺利到达8层,其间未按任何按钮。之后,这种无接触式电梯被网友称为“最强电梯”。为了满足疫情期间要尽量避免接触电梯按钮的需求,该款电梯的设计团队完善了尚未普及的声控电梯的语音识别系统,并成功将声控电梯运用于北京小汤山医院、湖北宜昌第二人民医院。而这个设计团队的带头人正是潘阿锁,从业10多年来,他已经完成了技术攻关40多项,取得各种专利22项。

1983年,潘阿锁出身于江苏盐城的一个煤矿工人家庭,初中毕业后,他进入了当地的一所技校。在他看来,只要练就过硬本领,将来总能在职业技能的舞台上发光发热的,所以在刻苦学习的同时,也不断地去考取相关的证书。“就在我即将从技校毕业的前一年,江苏省出台了新政策,允许技校生报考大学,这对我来说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潘阿锁回忆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虽然录取率仅有百分之五,但是凭借着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他最终以高分考取了南京工程学院,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潘阿锁看来,技校锻炼了他的实操能力,大学丰富了他的理论素养。本科毕业后,意气奋发的他决定到上海打拼一番。2008年,潘阿锁入职位于闵行区浦江镇的上海爱登堡电梯集团,开启了他从事电梯研发的职业生涯。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潘阿锁不断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就在他入职的第一年,公司开展了“小设计、小发明、小创造、小技改、小建议”的“五小”活动,通过参与这次活动,一颗创新的种子也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里。“这是每一位员工都可以参与的,我的第一个小创新就这样诞生了!”潘阿锁说道,“当时,我针对产品性能、质量和成本提出的建议,被采纳并成功实施,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的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要继续在创新上不断探索的信心和决心。”

在这之后的5年时间里,潘阿锁几乎把所有类型的电梯都“摸”了个遍,遇见不懂的地方就随时向工程师、老师傅们请教学习,午休时在职工书屋里捧着专业书“啃”,下班后在宿舍里记笔记、抄重点……所有的这一切都为他如今成为电梯安装维修与设计首位省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目前,中国大多数办公楼以及商场电梯速度都在3m/s以下,甚至更慢,而像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等建筑使用的10m/s甚至更快的高速电梯都是从国外买进的,国外垄断了高速电梯的研发技术,国内用户只能用奇高的价格向他们购买。”潘阿锁告诉记者,“注意到国内电梯行业的这一困境后,我们开始着手开展高速电梯的研发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之后潘阿锁完成了10m/s超高速和层间距可调节双层轿厢智能电梯的研发,经过各项测试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并已经在上海爱登堡总部办公大楼安全运行超过5年。

2020年,超过300米的江西九江国际金融中心也使用上了潘阿锁研发的高速电梯。潘阿锁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他的4项电梯先进技术已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为企业创造了8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对国内电梯行业在安全标准与技术创新上的落后,潘阿锁还参与了电梯行业国家标准制定,助力电梯行业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随着对电梯行业的深入了解,潘阿锁意识到电梯产业发展的瓶颈和产业工人缺乏合理的技术培训、晋升门槛、上升渠道和薪资待遇有着密切的关联:“电梯维保本就属于高危行业,同时受到薪资待遇与付出不成正比、社会认可度低、考级限制诸多的影响,许多工人都难以坚持在这一行干下去。”认识到问题的症结后,他决定发挥自己所能来尽力改善这样的局面。运用自己长期在工作实践中积累到的丰富经验,潘阿锁兼任起上海爱登堡技能培训学校讲师,希望通过自己专业的培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电梯行业产品售后服务人才紧缺的难题,扎实的理论知识,生动的实操案例,让他的课堂总是人气爆棚。

2022年“大上海保卫战”期间,潘阿锁主动亮明党员身份,向社区居委会报到,积极参加小区志愿服务活动,连续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居民们有困难,他随叫随到;工作上有需要,他永远冲在前面。他用实际行动收获了大家的肯定。

采访临近结束,潘阿锁向记者透露,最近正在设计新的船用电梯,而每设计一种新的电梯,都会有相应的专利发明诞生:“我现在取得了一些成绩,都是得益于多年的技术沉淀。无论从事什么行当,想要做好就得挖一口深井,这次去北京和其他几位‘最美职工’称号获得者交流,让我对这一点的感触更加深刻了。不断有梦,从做一名好员工开始;勇于创新,只为进步找方法;精益求精,与时代共同进步;心怀感恩,做好传、帮、带。这就是我想和更加年轻一代共勉的一些心得吧。”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