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道超车,这位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研发观测人体内部“哈勃望远镜”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20年前,恰逢非典,有着医院放射科实习经历的董筠坚定地走上医学科研之路。12年前从国外学成归来,他没日没夜地投入PET/CT的研发,和团队成员一起研发出了世界首台全景动态PET/CT探索者平台,它被誉为观测人体内部的“哈勃望远镜”,性能参数打破各项世界纪录。
20年后,站在2023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的领奖台上,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分子影像事业部研发副总裁、资深专家工程师董筠有感而发,“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 攻克业内难题,弯道处“迎头赶上”
2003年,董筠在医院放射科实习时,发现国产设备操作繁琐、图像诊断准确率不理想,全院唯一能清晰成像、快速检测的进口设备不堪重负。为此,他前往美国攻读医学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并在那里工作。8年时间里,他不仅提出精准分子影像设备的核心理论基础和可行性方案,还掌握了国外设备的先进技术和最新发展方向。2011年底,他毅然回国,加入初创的上海联影。
成立之初,上海联影致力于研发制造肿瘤早筛影像设备。彼时,董筠所在的分子影像事业部物理算法部门只有他一个光棍司令。要在两年内研发别人五年以上才能完成的关键核心技术,只有另辟蹊径,走一条国产品牌的道路,实现弯道超车。
董筠告诉记者,如果将CT检查比喻成人体医学相机,那么PET/CT则是更为高级、可实现肿瘤早筛的单反相机。然而,本世纪初,我国在PET/CT系统核心技术上基本是一片空白。要突破PET/CT核心技术,首要攻克的是在超低噪声下,能打造快速检测微小病灶的高清“摄像头”。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他和团队夜以继日、攻坚克难,终于在千万次的试验之后,发明了一种全新“高分辨率和飞行时间临床PET/CT精准成像技术”,能同时实现高清成像、超低噪声、快速扫描,这让联影PET/CT成为中国首个获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准入许可的高端分子影像产品。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产品的实际应用,基于PET/CT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他们又研发出了世界首台全景动态PET/CT探索者平台。扫描视野从传统的二三十厘米拓展至两米,扫描时间从传统的十几分钟缩短至30秒,扫描病灶大小从传统的1cm缩小至3mm,实现了对人体从头到脚一次性全身覆盖。从此,在高端医疗影像设备这条西方人领先了几十年的赛道上,董筠和团队成员终于在弯道处“迎头赶上”。
▎ 向“无人区”挺进,走更艰难的路
所有的成功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劳,很长时间一段,董筠平均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即便在上班途中,他也尽可能利用碎片时间。每天12点多关上电脑,清晨6点多起床,就连周末节假日,大部分时间他也是在公司度过。
“高分辨率和飞行时间临床PET/CT精准成像技术”曾获上海市发明专利一等奖,但从专利到产品,有个关键技术迟迟无法落地。董筠回忆说,要破局,需要物色专业人才,但这项技术属于市场短缺学科,即使找到了人也不能马上解决问题。当时,他们辗转找到了2名专业人才,但他们的薪水是普通工程师的三五倍,年薪高达百万。这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是不菲的成本。
那一年国庆长假,董筠和这项技术的另外两名发明者——软件组的骨干和算法组的骨干全天“窝”在公司,每天都在讨论技术突破。最后,当电脑屏幕前出现关键性的结果时,三人都不可置信,迟迟不能破局的难题被三个“臭皮匠”攻克了。
十二年,从0到1飞速发展。目前,联影已向市场推出90余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入驻全球50多个国家10000多家医疗机构。现在,老百姓去医院做PET/CT只需几分钟,肿瘤筛查已实现了早发现早治疗,我国癌症五年平均存活率大幅提升。
而董筠所在的部门也从初创时的一人发展到了现在的近60人。“为服务国家战略,我们正向着基础研究的‘无人区’挺进,走更艰难的路,从科学体系的源头助推我国医疗行业发展。而我作为一名医疗行业从业者,将继续在医学影像领域创新探索,让中国的技术和设备成为世界级医疗创新的引领者。”董筠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