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家门口的生态博物馆什么样?来和平公园自然中心上一堂自然课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文、图、视频
随着自然教育的发展,大家对自然中心早已不陌生。这几天,在和平公园的西北角,由虹口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与四叶草堂联合创办的公益性实验点——和平公园自然中心正式开门迎客。中心拥有生态展示馆和自然教室以及自然友好生境区、低碳堆肥区等室外区域,以生物多样性、低碳和公共参与为特色,打造家门口的自然课堂与生态博物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生态展示馆还是上海城市公园探讨城市生态的首创案例,接下去这里将为大家带来怎样的不同体验?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跟随自然中心主理人斯坦福大学生物学博士后魏宇宁一探究竟。
魏宇宁是一个85后上海女生,2020年夏天,完成学业的她回到国内,开启了自己的间隔年——走遍祖国各大自然保护区,做相关的田野调查。“我已经连续三个冬天前往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越冬水鸟调查了,特别关注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勺嘴鹬,这种自带饭勺的鸟类非常可爱,很可惜,它们的数量还是在逐年减少。”魏宇宁说道,“在这个过程中,想要做自然教育中心的想法越发强烈,我想用这些年来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让更多人了解生态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大众对整个生态网络和环境变化的认知做些什么。”
契机很快就来了。2021年12月,魏宇宁作为四叶草堂的理事,受邀参加和平公园自然中心的筹划。没有任何迟疑,很快,她就确定了方向:立足上海本土,聚焦城市生态。步入生态展示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土生土长:土壤生态展示区”。这里以上海成陆过程为引子,讲述上海地区土壤类型与沉积物类型、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生态环境重要性、土壤固碳的机制及重要意义,设有展现上海地层观察和上海历史海岸线变化的互动装置,以及模拟生物降解科普的互动游戏。记者注意到,展品中包含滴水湖区域采集的柱状岩芯(由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卫国教授组捐赠),历史可上溯至3万年前,非常难得。
随后的“绿意盎然:森林草地生态展示区”里有一块森林一角的大型仿真生境,提供地上、地下,多角度、多方式、不同放大倍数的观察视角,用以观察和体验上海本土森林和草地生态的原生花卉、大型土壤动物、植物根系、真菌等类群。魏宇宁告诉记者,这些仿真原生花卉会根据季节来替换,而且在室外的生境区里都是可以找到相应实物的。
该区还置有5个生态缸,分别饲养了上海地区的昆虫与爬行动物,它们的主人不是别人,正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奇叶和考拉。别看他们年纪小,一个是00后,一个是95后,可都是这个领域的资深玩家,自己家里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动物园,对它们的习性都非常熟悉,这也是魏宇宁召集到他们的重要原因。
而“泽被万物:湿地生态展示区”则设有分别模拟上海地区河湖湿地与溪流湿地环境的两个大型原生缸体,同时提供水下生态、水生植物、水生动物等不同观察视角。展示区包含有大型3D打印萤火虫模型、蟹类标本、小型水生动物透明标本、鱼类翻模标本、爬行动物翻模标本等设施,并设置有互动多媒体湿地生物图鉴、模拟湿地芦苇丛中水生鸟类的仿真景观,以及探讨硬化堤岸和福寿螺入侵物种等生态问题的互动装置。“就在上个月,全球唯一的一只雌性斑鳖在越南死亡了。”魏宇宁指着其中一个斑鳖的微缩模型说道,“现在只剩下两只雄性斑鳖,其中一只就在苏州上方山动物园,建议大家可以趁早去看一下。”
最后的“不速之客:外来入侵物种板块”则展示了全球100种最有害入侵物种案例,并装备有体验5种入侵物种如何在大陆间移动的互动装置。
“将自然中心开在城市公园,就是想让城市人产生与自然更多的连接。所以,我当初在构思的时候就是想去寻找和体现这样的对应关系,中心所展示的土壤、森林、湿地三大本地生态系统也恰好是对应着公园里的景观布局,我希望通过打通、联动自然、建构和社会三大板块的环境,讲好城市生态故事。”魏宇宁说,“大家现在可以通过公众号来预约自然教室的周末课堂,目前以亲子为主,我也还在不断研发新的课程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课程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就地取材,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就比如生态展示馆外的那个生态水塘,虽然面积不大,却是一个中华大蟾蜍蝌蚪、泽陆蛙等水生动物行为的生态观察点。我们就设计了一节‘小小蛙友会’,聚焦上海本土蛙类,为大家深度揭秘城市蛙类的生活,为此我们还专门做了一套桌游,我们希望通过各种跨学科的方式,让我们的课程不仅干货满满而且生动有趣。自然教室也会结合大学、科研机构的服务力量,与生物爱好者以及其它公益组织联动,邀请爱好者领袖与专业人士开展讲座。”
采访临近结束,魏宇宁送记者到公园门口,一路上,她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哪棵树上住着鹊鸲一家,哪个树洞里隐藏着麻雀夫妇……每次来中心,她都会在公园里做一次迷你田野调查,据她介绍,目前在公园里观察到了20多种水鸟和林鸟,20余种昆虫,1种两栖动物和4种兽类。
采访第二天,魏宇宁将启程去往丽水参加鸟类观察邀请赛。“未来,我也会组织来自然中心的人们进行观鸟活动,也真心期待在上海出现更多自然中心,让每一位都市人——小孩、年轻人、老人都能得到自然的滋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杨力佳 /文、图、视频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