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批精品示范居住区,上海垃圾分类向2.0时代迈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精细化配置道路废物箱,打造一批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居住区……上海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已近4年,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5月11日从市绿化市容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本市将围绕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推动垃圾分类向“上海模式”2.0时代迈进。
== 废物箱管理更精细化 ==
针对部分区域道路废物箱不足、居住区误时投放点管理不善等问题,本市将会更科学合理地配置废物箱。制订《上海市道路、公共广场等废物箱配置导则(2023版)》,按照与市民出行路径相匹配、与人流密度相匹配、与精细化管理相匹配的原则,动态优化调整全市废物箱配置数量。
另一方面,强化源头投放管理。以广大市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部门间协同联动,优化“一小区一方案”,通过合理设置投放时段、按需配比投放容器、加强投放点环境卫生管理、有序安排驳运收运频次等措施,改善投放环境。同时,通过第三方测评、行业检查、执法监督等手段,维护社区分类投放管理秩序,营造“方便大家分、引导大家分”的分类投放环境。
市绿化局有关人士介绍说,道路废物箱配置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要跟市民出行路径相匹配的原则,要求每个公交站点都设置一个废物箱,每个轨道交通站点出入口50米以内明显可见的地方设置废物箱,中环以内人行过街设施设置一个废物箱。第二是跟人流数量密度相匹配的原则,在旅游景点、公共广场、开放绿地等人流密集的场所每50米设置一处废物箱,步行街等路幅较大的区域可两侧交错设置。第三是匹配精细化管理需求,如进行投口改造等。同时,道路设置废物箱的主要原则是供行人投放随身小垃圾,也呼吁沿街商铺等能配合上门收集工作,而不要随意将垃圾投放到废物箱,导致废物堆积。
据透露,到去年年底,上海道路废物箱投放口二次升级改造将近2.2万组,今年继续推进优化道路公共场所废物箱投口二次升级改造工作,引导市民群众正确分类投放,“废物箱数量将有所增长”。
== 打造垃圾分类精品示范居住区 ==
随着居民对投放环境期望的提高,为进一步提升市民的投放体验,展现源头分类新面貌,今年上海还将通过打造“五个一批”示范亮点,让垃圾分类“关键小事”更好地融入日常。
到2023年底,全市将完成500个标准化生活垃圾房改造,建设一批垃圾分类2.0版精品示范居住区。
精品示范居住区要符合分类管理精细化、投放环境精致化、科技赋能精良化、回收服务精制化、特色亮点精品化的“五精”标准。如投放环境精致化,可采取绿植花卉、涂鸦彩绘、文化墙等创意方式提升投放点或垃圾房环境质量,营造美观怡人的投放环境。配置机械式、自动式、嵌入式等配套设施,实现垃圾房一体化或集成化改造。倡导使用低碳、环保、可循环利用物品或材料,打造绿色低碳的投放场所。又如科技赋能精良化,要求推进垃圾分类“一网统管”智能识别社区场景应用,联通纵向管理平台,实现“发现、派单、整改、销项”闭环智能管理体系,加强智慧化、协同式、高效能管理,达到智能识别率100%,即时整改率100%。
按照“沪尚回收”可回收物视觉标识,全面提升可回收物体系整体形象,今年率先打造一批“一区一品”示范型可回收物中转站,到今年年底,全市全面完成可回收物服务点、中转站、集散场“沪尚回收”标识更新,提高可回收物服务点识别度。通过智能回收箱、预约回收、定时定点回收等多种手段,结合日常宣传引导,实现居住区“有偿回收”服务全覆盖。结合中转站、集散场等改造提升,为市民提供兼具交投交售服务、宣传科普互动、闲置物品交易的综合体验空间。
在往年五角场下沉式广场、上海动物园等场所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试点的基础上,鼓励各区推进结合区域风貌特色,总结推广经验,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精细化分类公共场所示范区域。整合全市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资源化利用设施等科普资源,融合运用3D云浏览等技术,打造一批市民线上线下垃圾分类科普体验线路。
据介绍,上海生活垃圾已全量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2022年初本市规划新增7座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其中4座已开工建设,进一步补强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今年,对标绿色低碳、高效利用、资源循环等高质量发展要求,本市还将继续加强探索创新,推进深度资源化。如开展湿垃圾有机质利用、沼渣高值化转化等技术研究与应用等。同时促进全程减量化,整合各方资源,进一步落实旅游住宿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餐饮服务业限制使用一次性餐具,快递、电商等行业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加大绿色包装推行力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