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释放新活力,“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在沪启航
2023-05-12 上海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近年,上海始终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11日起,青年报记者深入一线调研采访,看上海各部门推动高质量发展有何新思路、新举措、新实践、新经验。

青年报见习记者 蒋文婕

一幅幅城市规划背后的图纸、手稿见证着城市发展的过去,被誉为“会生长的数字沙盘”的5D数字化沉浸式城市沙盘展望着高质量发展的未来,展示红色文化、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模型栩栩如生……上海市规划展示馆内,一步一亮点,浦江两岸气象万千,一幅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正在上海打开,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记者驻足观看。

助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效,切实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11日起,中宣部组织中央主要媒体和有关地方媒体开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第一批次首站来到上海。

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落实有力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在昨日上午举行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情况通报会上,介绍了上海推进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顾军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交给上海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上海全力落实国家战略任务,加快把国家战略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发挥国家战略的支撑引领作用。

顾军表示,上海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全力推进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2021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截至2022年底92条任务280项具体举措75%已取得成效。浦东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元跃升到2022年的1.6万亿元,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75的国内生产总值、1/17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三大任务”全面落实。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跑出加速度,科创板和注册制效应不断放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落实,上海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携手苏浙皖共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快车道”,交通、能源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使用,科技、生态、民生等一批重大协同事项取得积极成果。加快打造“三大平台”,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平台,扎实布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加快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三年多来,累计形成112项制度创新成果,38项成果已向全国复制推广。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

经济实力是超大城市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强大“底盘”。顾军表示,发展是第一要务,上海坚持以高品质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上海全面落实国家稳经济政策,制定实施一系列助企纾困措施,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势头,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22年达到4.47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全国中心城市首位。按常住人口计算,2022年上海人均GDP为18万元,折合2.68万美元。

质量效益持续提升,经济“含金量”提高,2022年上海地域内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首次突破2万亿元。经济“耗损量”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从2012年的0.55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22年的0.26吨标准煤/万元,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从44立方米下降到17立方米。

结构加快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加快升级。生产性服务业能级加快提升,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初步形成以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六大重点产业集群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迈上4万亿元台阶。经济新动能加快成长,2022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3%,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持续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不断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积极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经过接续奋斗,上海“金字招牌”成色更足,国际金融中心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贸易中心集聚辐射功能不断提升,国际航运中心枢纽功能持续巩固,科技创新中心硕果累累,已形成基本框架。

改革开放持续攻坚突破

顾军表示,开放是上海最大优势。近年来,上海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大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积极推动“引进来”、“走出去”,着力构筑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作为外商投资中国的首选地之一,上海利用外资质量持续提高。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3300亿美元,在沪外资企业数量7万家,贡献了全市约1/4的GDP、约1/3的税收、近2/3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近年来,上海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全面加强外资企业服务保障,利用外资呈现逆势增长态势,今年一季度实际使用外资78亿美元。积极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综合服务中心高效运作,中欧班列“上海号”运行频次不断加密。

大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上海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激发,近五年新设市场主体数量比上个五年增长50%,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上海统筹做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质量民生,用心用情推进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城市,共建共享高品质生活,夯实人民幸福“根基”。

“上海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顾军介绍,黄浦江45公里、苏州河42公里岸线贯通开放和品质提升,昔日的“工业锈带”已经变成今天的“生活秀带”、“发展绣带”,着力提高人民的生活幸福感、获得感。统筹有序推进双碳战略,上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PM2.5年均浓度从2017年的3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2年的25微克/立方米,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生态绿色加快发展,2022年全市公园数量增加到670座,森林覆盖率达到18.5%

聚焦“老、小、旧、远”等民生难题,用优质的供给服务人民,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水平。城市更新大力推进,过去五年完成283.7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历史性地为这项持续30年的民心工程画上圆满句号,“两旧一村”工作加快推进。城市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加快形成“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空间新格局,五个新城建设全面推进,一批重大功能性导入项目启动实施。城市数字化转型全面推进,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推进“一网通办”,平台累计接入服务事项超过3600项,网办率达到84%,围绕“高效处置一件事”推进“一网统管”。

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多发展成果也在惠及着人民。上海实施就业优先政策,2022年新增就业岗位56.3万个,年底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3%。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最低工资、养老金、低保、医保、失业保险金等民生保障标准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6万元。2022年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83.18岁,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青年报见习记者 蒋文婕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