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话题|“好学生”标签成压力,如何化解不优秀就崩溃心理?
2023-05-1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虽然各个社交平台都流传着“00后整顿职场”扬眉吐气的视频,但是,豆瓣上有一个由62688名成员组成,名叫“好学生心态受害者”的小组,他们中有在校学生,有刚踏入职场不久的新人。他们在小组里讲述自己的各种“好学生困境”,轻则焦虑、内耗,重则生病、抑郁。

    怕权威、不敢娱乐、害怕失败    

今年19岁的女孩小虞自嘲是个“小镇做题家”,靠努力考上了上海一所985高校,目前文科专业在读。

5月初,小虞在朋友圈刷到了“好学生心态受害者”相关讯息,“我发现他们和我有很多相似的心态和经历,非常有共鸣,于是就加入小组和大家交流。以前不知道怎么描述自己的性格和状态,直到发现了这个小组”。

谈到怎么定义“好学生心态”,小虞认为,就是非常看重别人的看法,为了完成上级期待努力改变自己,表现为高度服从他人、重视他人的正向反馈、习惯用别人的标准评判自己的得失,动力机制基本来源于外界、过度反思、害怕失误等。

高中时,小虞是老师和家长眼中的乖乖女、好学生,认真学习,不早恋、不惹事、不打架。“大学以前,学习基本是我生活的全部。我看书、娱乐都会有负罪感,觉得在浪费本该学习的时间,在娱乐一段时间后会觉得空虚。我习惯于外界给的压力,动力也是外在的。我会抑制自己对学习以外的东西的欲望,没人管时会极为放纵。除了学习,我基本没有爱好。”小虞回忆。

上大学后小虞意识到自己陷入了困境。“我做事时,习惯功利性地考虑。很少娱乐,因为对娱乐有负罪感,感觉在浪费时间。我不会表达,我害怕面对面、临场发挥的表达,我会紧张、害怕、脑袋空空。我惧怕权威,包括老师、领导、父母。我不喜欢向别人求助。我不敢花太多钱,看着余额才有安全感。我认为吃苦是必须的。”

“我不会发泄自己的情绪,不管内心的情绪多汹涌。我发现自己不会尖叫,我不敢把太多的苦哭诉给别人,只敢偷偷地哭,然后写日记发泄。我会内耗,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会对生活失去热情。我会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庸,好强心很重,但当自己的能力不足时,想要去做但做不好会很痛苦。”小虞在困境里越陷越深。

她开始尝试摆脱困境,挖掘兴趣爱好,做让自己开心的事。例如,看书、上网、散步、运动、整理宿舍、写小说、做家教。“现在情况有改善,可能也是因为和自己和解了,我发现,除了工作和学习,人生还要去追求更多深层的东西。”

“除了必要睡眠,无聊的时候多出去走走,充实内心。减少内耗,接纳自己,接受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的事实。不要害怕失败,我们还这么年轻,以后的路还长。没有人能治愈你的过去,除了你自己。”小虞对有同样困扰的同龄人说道。

    “我不断放低姿态直到生病,好像在溺水”    

同为小组成员的小赵2018年从法学专业毕业后,做了三年多律师,接受记者采访时,她正在按照心理咨询师的要求进行休整。

“墨守陈规,卑微,从他人身上获取自我价值,完美主义,渴望得到认同,自责,自我攻击,做事谨小慎微,恐惧失败。”这些是她给出的“好学生心态”关键词。她内耗严重,渴望满足他人期待,得到他人认可和夸奖,一旦受到批评就否定自己的全部价值。

毕业后小赵从助理做起,工作很拼,“是个好使唤的人”。她从不反驳别人,甚至把自己摆在“丫鬟”的位置,但转正后却被领导说服务不到位,“像个千金小姐,不如刚毕业的应届生”。意识到无法满足老板的期待后,她慢慢丧失主导思维,工作一路下滑,失去了自我。

“后来开始失眠,晚上最多睡3小时,遭受他人稍微有批评性的言语就会难过,思维迟缓。”在试图向家人和朋友求助无果后,她主动断绝了一切社交,她说,“我好像在溺水”。今年,小赵去医院看医生时确诊了重度抑郁症。

小赵认为导致自己陷入困境的最大原因是原生家庭。她向记者倾诉了背后的故事,“我在家从不敢提自己的需求,一旦说出来,就感觉对方会觉得是麻烦”。小赵幼时,表哥因意外去世,于是她觉得自己要乖,要听话,要代替表哥活下去。

成年后,小赵的父母从没有把她当作成年人对待,依然觉得她是个小孩,总以一种指责的态度和过时的价值观念来要求她。“于是我和原生家庭之间的沟通就这么被阉割了。”

觉察到不对后,小赵开始自救。她发现自己的本心是想在职场上有一定突破和选择,希望自我独立,而不是被老板打压和PUA。她通过看心理咨询书籍解读周遭一切,包括老板对自己的一些行为。

好在她的情况已经渐渐好转,不再为了满足他人而活,努力寻找自己的优势,独立思考。“要相信自己,爱自己,不批判自己。只有尊重自己才能抒发情绪,不会崩塌。其次,要有独立思维,对任何人的话都保持警惕。要相信多元化的价值,不要相信成功就是唯一的价值。当你以本能寻求解决的方法,慢慢走出来后,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是美好的。”

== 专家说法 ==

    不要压抑人格天性中“健康的攻击性”    

为什么会出现“好学生困境”?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心理学会临床咨询与督导专业委员会委员安洁。

安洁在做青少年家庭临床咨询过程中也发现,来咨询的群体当中,像小虞这样的“好学生”居多,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来咨询的反而更少。“更懂事,更替他人考虑,更注重他人的感受,对自己更有要求的青少年会更容易有一些心理类疾病。疾病呈现的方式不同,有的是神经症,有的比神经症更严重。”

据安洁分析,这种临床现象近几年呈现越来越明显的上涨趋势。为什么会这样?她从社会环境和原生家庭教育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分析。

社会环境方面,形成了一种知识改变命运的主流氛围。父母多希望下一代能够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学习的重要性被拉到最大。成为好学生后孩子会收到一系列正向反馈,例如老师重视、被当成家庭荣耀,也会促发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更自信、积极主动,趋向于去做老师、家长和社会眼中的“好学生”。

但问题在于,一旦成为好学生,很多压力和限制也随之而来。例如不能做出格的事情,要压抑自己的天性。“好学生一旦成为标签,就变成了压力。”例如在临床咨询的孩子告诉她:“对于他们来讲,就是必须要优秀,不能接受自己不优秀,不优秀就会崩溃。”

原生家庭方面,如果父母特别讨好他人、特别压抑自己、过度关注他人感受、过度苛责和缺乏弹性,他们会不允许孩子做个“不好”的孩子。有来访者曾告诉安洁,高考前很重要的模拟考试没考好,他妈妈当时电话就掉在地上,晚上没吃好饭。这让孩子意识到,做“好学生”对家庭来讲很重要,就会渐渐内化成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很脆弱,接受不了,于是学生就不敢做‘坏’孩子。”安洁说。

无论是小虞、小赵还是“好学生心态受害者”小组中的其他成员,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压抑”一词。对此,安洁指出,家长、老师、社会总会无意识要求和希望孩子乖巧懂事,而在成长过程中,青少年们作为孩子的天性却过早被压抑了,人格天性中“健康的攻击性”这部分也得不到释放,成年后这个问题都不一定能得到缓解。

安洁告诉记者,从临床咨询经验来看,这种现象在成人个案中非常明显,这类群体会呈现出别人提出要求后即使不想要也不敢拒绝,例如老板要求加班不敢婉拒,没办法为自己争取利益等等。

“表达我不喜欢、我不舒服,甚至孩子有时候怼父母其实也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叛逆是青春期青少年形成独立自我的重要发展阶段,是其外在的行为。允许健康攻击性表达出来,就能顺利度过,家庭需要容纳这部分。而有的严苛的父母却只允许孩子呈现好的一面。”安洁分析道:“孩子的自我来自和父母的分离,家长没有自我 ,孩子也很难长出来独立的自我。”

    放下期待,抚育新的自己    

那么,“好学生心态受害者”们该走出“好学生困境”?安洁给出了专业意见。首先,需要提升自我觉察。例如,成年人在职场中要带着觉察去和老板相处。尤其是,一旦发现自己无意识把老板当作父母来对待,想去满足对方的期待,就要及时切断这种反应。

觉察是有可能改变的第一步,有了觉察就带来了选择。可以选择要不要继续维持当下的相处模式。如果自己感到不舒服,也可以选择停下来,例如遇到老板提出加班的情况,也可以选择拒绝,“抱歉,我今天晚上拿不出来这个报告,因为工作量太大,我可能要三天”。

成年人的能力比青少年更大。要允许自己做个不那么好的人,把“学生”这两个字从自己身上去掉,允许自己“疯”一点,更有弹性一点,允许自己不乖巧,允许自己不懂事,允许自己的观点与众不同。

“过了25岁,原生家庭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内在做自己的父母。比如,过去父母对自己十分苛求,我内在的声音告诉自己可以。自己的内在可以给自己新的抚育。”安洁说。

对于青少年而言,想要走出“好学生困境”,需要同时和青少年自身以及他们所处的家庭对话。最重要的一点是,双方不要对对方有太多的期待,父母不要期待孩子成为理想中的孩子,孩子不要期待父母变成理想的父母。让父母做父母的事情,让孩子做孩子的事情,学会自己和自己相处,同时和父母、和孩子和平相处。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