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马克思,埋下红色种子
记者 郭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主义?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行?带着思考,上海燎原双语学校党支部于近日组织团员青年师生来到上海图书馆东馆,参观“来自特里尔的问候——马克思生平与著作展”和“雄鸡一鸣天下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展”。
通过图片与陈列,这群00后、10后师生更真切地了解到马克思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导师的生平,寻找“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答案。
两个展览是上海市社联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系列活动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生平与著作展”按照德国特里尔马克思故居博物馆的结构、大小等比例复建,其中部分展品首次走出故居博物馆,实景化地再现了马克思从出生到逝世的完整人生轨迹和思想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展”通过260余幅图片,介绍了自1899年《万国公报》首次披露马克思、恩格斯名字起至1949年新中国诞生期间,马列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和传播的历史轨迹,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程。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是为人类求解放的理论,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小学部林子桢老师在参观后,这样阐述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在讲解员的声音与图文资料的引领下,我们了解马克思的一生,在心里埋下一颗红色的种子。”初中部八年级高子倩同学表示。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与信念,为我们带来了美好生活。通过这次活动,我被深深感动,我将传承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初中部刘畅老师在参观中感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
党支部书记胡国庆表示:“相信通过这样生动直观的参观学习,将给我们学校师生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为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奠定扎实的基础。”
记者 郭漪
来源:学生导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