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诞生“学院派”讲故事的人,讲故事他们是专业的
2023-05-19 文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上海第一批“学院派”讲故事的人今天结业。虽然故事谁都会讲,但从民间文艺的角度来看,讲故事写故事是一门艺术。因此,上海市群艺馆和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上海市曲艺家协会联合主办了“首期上海故事创作讲演培训班”,专门培养专业的故事家。

故事绝对不是张口即来那么简单。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视察时就指出,故事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文脉。参与授课的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原主席何承伟认为,既然故事是文脉,那首先就要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切实保护、倍加珍惜。故事自古就有,老百姓并不把故事看做文艺,而是看做生活的一部分,它是生活的教科书。讲故事的能力无需培训,没有哪位老奶奶需要培训才能讲“狼来了”的故事。今天的培训,是培训一种作为舞台表演的故事,它是一门想象的艺术,是用语言的力量调动观众的思维,完成形象的塑造。

上海是中国故事文化的重镇,曾经出现过一大批故事家,还有像《故事会》《上海故事》这样的重量级故事专业杂志。但是近年故事创作人才和表演人才都有不断培养的需求。松江文化馆的周昱灿是此次培训班的创作组学员,她曾创作过小品《护照》《破产夫妻》参加新人新作展评展演,去年也创作了一篇故事。“比想象中难度系数高。这次参加培训,是想挑战一下自己,看看能否通过培训入故事创作的门,写好故事。顺带还可以为自己六个多月的女儿讲故事。”周昱灿说。听完课,她觉得这种创作和讲演结合的培训很有用,一下子打开了创作思路,甚至还在故事讲演的课程里找到了一些曲艺创作的一般规律。

参与授课的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吴新伯是上海著名评话艺术家。他觉得要解决现在故事艺术遇到的问题,就是要体现与时俱进。时代变了,评话或者故事都要跟着变,比如以前评话都是两个小时的长篇,而现代人很少有时间能坐下来看这么长时间的评话,因此微评话会越来越多。“故事创作还面临着数字化危机,无论是阅读还是视听,从传统线下纸质阅读、舞台场景转换为线上视听环境,都面临着如何去吸引网络用户的问题。”

此次培训,首次采用“带作品入班”的形式——讲演和创作学员分别带着作品和视频报名,通过评审方能获得入学资格。三家单位从中精心挑选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近60名青年学员参与培训。通过培训,不仅让会写故事的人能讲好故事,也让会讲故事的人爱上创作。

上海市群艺馆党总支书记、馆长吴鹏宏介绍,上海故事文化底蕴深厚。早在1982年,市群艺馆就举办了“首届上海市故事会串”,1985年在市群艺馆创刊的《上海故事》四十年坚持首发原创故事。故事,这个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正在当下文旅融合的背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在多姿多彩多元的文化生活里,助力着社会公众文化素养和美育素养的提升。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