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浦江,时尚创意脱胎换骨
序厅正面。本文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冷梅
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坐落于杨树浦路2866号,由原十七棉纺织厂转型而来,拥有目前上海市区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锯齿形厂房建筑群。多年后,经法国夏邦杰建筑设计事务所改造后的园区,时尚品牌取代了轰鸣的纺机,修旧如旧后,园区巧妙融合了百年历史建筑和360米滨江岸线,已然成为杨浦滨江文旅商综合体的时尚新地标。
远眺
承载看向未来之眼光
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从百年老厂转型发展至今,目前,在时尚、文创以及商业地产领域已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的发展正勾勒出一条新的产业链,以时尚、文化、创意为先导,推动旅游、带动商业。从滨江码头的开发到奥地利珍得巧克力剧院的引进,再到各类时尚活动的不断举办,造就了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作为文旅商一体的时尚综合体,老厂房迎来脱胎换骨。
8号楼码头。
如今,这里是很适合市民休闲娱乐购物的时尚街区,漫步其间,人们可以在园区内尽情体验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建筑底蕴,同时近距离地享受现代时尚带来的乐趣。园区首创多元的时尚组合形态,整合人文及公共价值,将创意设计、旅游、展演、休闲、办公、会务和服务支持等多元特色功能相互联动,开启了时尚功能高度集约,互为价值链的时尚形态,倡导文化创意生活新观念。
不久前,AW(秋冬)2023上海时装周上,“梦回千年 牵手时尚——楚雄彝绣上海发布”在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秀场举行。动感跳跃的民族曲风间,模特们身着40余套楚雄彝绣特色高端服饰依次登台展示。T台之上,古朴与精致碰撞、传统与现代交融、民族与时尚牵手,构成了一道瑰丽多姿、极具冲击力的视听盛宴,让观众充分领略彝绣之美、感受彝风彝韵。秀场外的展示空间内,还呈现了“遇见楚雄——传统纹样系列”“绿羽仙踪——绿孔雀图样系列”“福来云往——非遗联名系列”三大系列公共文创产品200余件。
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发挥嫁接两地文化资源,实现深度联动的纽带作用,楚雄彝绣成为一个亮眼的案例。通过年复一年的宣传推介,借助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展示传统、创新、时尚相融合的楚雄彝绣特色文创产品,增强“特色化、标准化、时尚化、国际化”楚雄彝绣品牌影响力,目前正在推动楚雄彝绣走进上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回溯
上棉十七厂的前世今生
如今,国际时尚中心已成为杨浦滨江带上耀眼的明珠。然而多年以前,在上海纺织行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它也经历了时代洪流下的阵痛。
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初期,“十七棉”拥有万余名职工,被称为“万人厂”。为适应城市产业结构转型,上海纺织进入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大规模调整和战略转型,“十七棉”也经历了减员压锭、工厂设备外迁。顺应上海打造“时尚之都”的城市发展需求,经过多方讨论与市场调研,在十七棉原址上将打造一座与国际时尚业界互动对接的地标性载体和营运承载基地,由此,2009年上海国际时尚中心项目立项,2010年一期工程完工对外开放,2012年3月国际时尚中心一、二期整体开放。
壹号楼。
“十七棉”隶属于上海纺织工业局(现东方国际集团),与上海纺织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十七棉的前身是日本投资建设的一家独立纺织工厂——“裕丰纱厂”,到了1945年,“裕丰纱厂”收归国有,更名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十七棉纺织厂”;1949年,再次更名为“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正式由上海纺织工业局进行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十七棉”中也出了不少纺织系统的知名人物,例如家喻户晓的劳模黄宝妹。中国第三代导演谢晋曾以她为原型,拍摄过一部电影——《黄宝妹》,在弘扬黄宝妹事迹的同时,这部电影也成为全国观众了解“十七棉”的一个重要窗口。
毋庸置疑,如今“十七棉”的成功转型,恰恰代表了上海纺织产业转型和升级的缩影——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变成一个符合现代上海国际大都市产业升级所需要的现代服务行业。
重生
为老建筑注入生命气息
考虑到建筑美感与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十七棉”修缮改造方案在初期就确立了以保留为主的原则,因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成片的锯齿形厂房式建筑风格非常突出,并且在上海中心城区这种类似的锯齿形红砖墙厂房已经十分稀少。这样的改造思路也恰好符合后来上海城市规划和改造的基本要求:五十年以上的历史建筑以“留、改、拆”为原则进行保留和改建。
上海国际时尚中心的修缮改造先人一步,十分具有战略眼光,将有历史特色、文化价值、人文保护价值的建筑全部保留下来,只拆除近三万平方米不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违章建筑”。而后对保留下来的优秀历史建筑进行了妥善的修缮,例如重新煅烧了符合那个时代的黑铸铁落水管;通过拆除、编号、清洗,在原址上复原因时间久远而表面发黑的红砖,保留了红砖墙的风貌特色。同时根据功能需要,对“十七棉”建筑结构略微做了一些调整,例如拆除了原先工厂封闭式的围墙,将之通过若干回廊建为开放式的园区。
江岸水景。
法国夏邦杰设计事务所的改建方案,更好地贯彻了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还原“十七棉”厂的原貌,该事务所曾前往上海档案馆,调阅了大量“十七棉”厂的原始设计图纸,当然作为体现历史与现代并存的上海新地标,设计师也加入了如中央走道这样满足园区功能需求的建筑,以及江边的亲水平台。还有诸如玻璃房等现代建筑不仅填补了拆除建筑的空白,还起到了新老对比的功能,更加体现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传统与现代遥相呼应的建设宗旨。
漫步其间,它的建筑特色极其鲜明。不论是保留的传统建筑还是新建的现代建筑,可以说,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每幢楼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耐克馆”就采用了世博会西班牙馆所使用的类似藤条包覆的建筑方式;江边的“珍得巧克力工厂”,对上世纪60年代的楼房进行现代化改造,使得房屋整体表现得简约时尚。即便过去多年,这种别出心裁的设计理念在当下依然前卫新颖,包揽过众多国际设计大奖。
记者了解到,杨浦区正加大力度推进区域数字新经济创新发展,将数字孪生应用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角角落落。上海国际时尚中心通过搭载数字技术赋能园区步入数字赛道,构建元宇宙园区图景,将借助区块链技术、NFT等新兴势能与玩法,打造“快充引力V.S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数字时尚实验室”开展创新数字营销和衍生服务的可能;在持续扩大文旅综合体实现时尚中心建厂百年传播影响力的同时,线上线下相结合,助力实体流量经济,让科技与时尚生活由“实”转“虚”、由“虚”转“实”,虚实融合,体现时尚中心新的文旅品牌价值。
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的处理,13万平方米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将以三维数字底座的形式“毫厘毕现”。通过人机交互,人们可以随意前往壹号楼、多功能秀场、游船码头等核心区域,黄浦江岸线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尽收眼底。
青年报记者 冷梅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