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话题|“AI孙燕姿”为何走红?是否存在侵权?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网络截图
近日,“AI孙燕姿”翻唱经典歌曲火了,更让一批华语经典歌曲再次进入大众视野。“AI孙燕姿”翻唱周杰伦《青花瓷》等知名歌曲,播放量超过百万次。“AI孙燕姿”爆火的同时,引发了大众对于 AI侵权的讨论,“AI出来后第一个失业的是孙燕姿”的话题也被推上了热搜。所谓“AI孙燕姿”即人工智能技术合成出孙燕姿音色。“AI孙燕姿”为何走红?声音“克隆”是否存在侵权?又涉嫌侵犯了哪些著作权?
== 现象 =
“AI孙燕姿”翻唱经典歌曲网络爆火
网友直呼“唤醒对华语乐坛的回忆”
曾经,华语音乐歌手孙燕姿的歌曲承载着80后的青春记忆;如今,在“AI孙燕姿”横空出世后,众多90后和00后直呼“太好听了,谁还没有听过孙燕姿唱《爱在西元前》,我真的会伤心。”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在网络上搜索“AI孙燕姿”发现,播放量最高的视频是“AI孙燕姿”翻唱周杰伦的《发如雪》《半岛铁盒》和《爱在西元前》,播放量都超过百万次。随后,记者查看该博主的个人主页,注意到该博主目前粉丝数为6775,累计发布13个视频,以发布“AI孙燕姿”翻唱歌曲为主。
独特音色、翻唱经典、男歌女唱,这些成为“AI孙燕姿”走红网络的原因。对于了解孙燕姿的听众而言,聆听“AI孙燕姿”翻唱歌曲,仿佛让自己重回青春岁月。1989年出生的吴小姐告诉记者,“在网上听到‘AI孙燕姿’翻唱歌曲时,瞬间把我带回到坐在公交车用耳机听MP3,用本子手写歌词的学生时代。同时,因为是翻唱其他华语顶流歌曲,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听完一首翻唱,又想听其他翻唱歌曲,毕竟现在像孙燕姿这样独特音色的歌手越来越少了。”
== 讨论 ==
“AI孙燕姿”歌声传递向上力量
也有人质疑AI歌手存在侵权问题
出于对曾经巨星群出华语乐坛的情怀,以及猎奇心态的加持,众多听众在留言区纷纷向博主提出“点单需求”。在网络上,你可以听到“AI孙燕姿”翻唱了陶喆的《飞机场的10:30》、S.H.E的《热带雨林》、甜心公主王心凌的《睫毛弯弯》、周传雄的《黄昏》、南拳妈妈的《下雨天》……有网友惊叹道,“太搭了,别有一番韵味。感觉是每天都在听孙燕姿本人翻唱新歌曲,真的是不断超出我的想象。”
对于忠实听众而言,他们逐渐从怀着好奇的心情,试探地点开翻唱视频,到渐渐成为一种治愈自己内心的方式。90后小林以前并不是孙燕姿的歌迷,让他没想到的是通过“AI孙燕姿”,他汲取到了歌曲中传递的向上力量。“周末加班在截止日期前交完项目报告后,听几曲‘AI孙燕姿’充满力量感和爆发力的翻唱后,瞬间感觉活力满满。”更有网友激动地说道,“听了‘AI孙燕姿’,就像是歌手本人又发新歌,帮我圆梦了。”
与此同时,也有网友质疑,“AI孙燕姿”是否侵犯了明星本人的权利以及经典华语歌曲的著作权。吴小姐是孙燕姿的忠实听众,她不满地向记者说道,“使用孙燕姿的歌曲进行翻唱,未经过孙燕姿本人的授权,这肯定存在侵权问题。”也有人由此产生担忧,“未来我们的声音会不会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采集,应用于我们不知道的场景中?”
一位AI声音处理的业内人士向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透露,AI明星通常通过AI技术提取歌手的音色,然后再翻唱其他歌曲。技术实现最关键在于前期“数据采集”,其中包括歌手的歌曲以及平时的采访声音,经过海量数据训练,即可生成“AI孙燕姿”。
== 专家 ==
“AI孙燕姿”翻唱歌曲
涉嫌侵犯声音权和歌曲著作权
“AI孙燕姿”涉嫌侵犯了哪些权利?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陈绍玲接受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采访时分析道,“首先,‘AI孙燕姿’涉嫌侵犯孙燕姿声音权。依据《民法典》第1023条的规定,对自然人声音的保护,参照适用肖像权保护的规定。此外,‘AI孙燕姿’进行翻唱还涉嫌侵犯著作权。一首歌的著作权包括三部分,分别是包括曲谱歌词在内的音乐作品、录音录像以及表演者的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经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的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
如果AI技术在建立声音模型时,综合使用包括孙燕姿在内等多位歌手的音色,那么法律上如何界定?陈绍玲介绍道,“假设AI歌手综合多位歌手的音色特点,因为声音权根据《民法典》,是参照肖像权进行保护,这就涉及一个辨识度的要求。比方说,如果大众或者明星本人能明确举证是本人的声音,就可以判定为侵犯声音权。但如果是集众家之长,无法明确分辨出是哪位明星的声音,就很难判定为侵犯声音权。”
此外,随着AI应用于歌手翻唱歌曲,不少年轻人担心AI可能会应用于歌手假唱的现象。对此,陈绍玲教授认为,如果在演唱会明确说是歌手真人演唱,却在未告知的情况下出现AI假唱的情况,存在违约风险。
◤ 记者手记 ◢
从寻找AI应用场景到规范AI应用
让AI赋能生活
AI狂潮不断席卷我们的日常生活,由此引发了大众对于AI侵权的担忧。AI歌手走红网络的同时,其自身的法律问题也成为了悬在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这背后,最关键的并非限制AI技术的应用,而是如何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AI技术的应用。
在采访“AI孙燕姿”侵权的过程中,记者也观察到“AI孙燕姿”走红网络的多重原因。这并非资本的推动,而是听众切实的需求,既有对华语乐坛辉煌时代的怀旧,也有对实力派歌手的喜爱。AI歌手满足了大众对于美好音乐的需求,听众从中获得了向上、治愈和释怀的力量。
然而,无论是出于对歌手孙燕姿的喜爱或者致敬,这一切都不是“AI孙燕姿”制作者侵权的借口。“AI孙燕姿”引发的侵权讨论好比是一个警钟,当务之急在于规范AI使用场景,寻找到一个既能推动创新又能保护知识产权的平衡点。这不仅是为了大众安心,更是为了AI技术可持续发展。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网络截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