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过程像“储蓄”一样!“劳动银行”记录学生劳动成长
2023-05-25 青年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视频

幼儿园的孩子小心翼翼地煮着“立夏面”,小学生分工合作炒番茄炒蛋,室外的田地里中学生们则头顶烈日忙着翻地……5月25日中午,宝山区“行知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第三空间”内一派忙碌景象,来自宝山区各个中小幼学校的学生们在进行不同项目的劳动实践体验。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现场采访了解到,上海已布局建设了2100余家市、区两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正努力为全国超大城市劳动教育贡献“上海方案”。在宝山,教育部门利用数字画像为孩子们打造“劳动银行”,记录他们的劳动成长过程。

“尝尝我们的‘立夏面’吧,很好吃的。”在“第三空间”内,宝山区青苹果幼儿园大班的许哲维同学在通道上不停“推介”着他们的劳动成果,而桌子后面,另一名大班的孩子头戴厨师帽、身着围裙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煮面条。幼儿园老师介绍说,围绕二十四节气与传统饮食,幼儿园打造了青品“食·令”系列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孩子们不但能简单了解二十四节气,还能知晓每个节气的代表性食物,“通过将节气食育融入幼儿食育中,形成正确的情感认知及动手实践能力。”

先炒好鸡蛋,再炒番茄,番茄炒软出沙后倒入鸡蛋翻炒……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四年级的冯梓程和华嘉蔚同学合作的番茄炒蛋也引来了不少人围观。“这个菜我在家已经炒过好多次了。”冯梓程边翻炒锅里的食材边介绍说。除了制作美食,现场还有很多学生摇身变成面塑、棕编、竹编等“手艺人”,制作出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而户外的农田里,还有学生热火朝天地翻地、喂鸡喂兔子。

自2020年成为全国劳动教育实验区,宝山区就开始着手构建劳动教育体系。2022年,与罗泾镇洋桥村联手打造的宝山区中小幼学生农耕体验基地“第三空间”启用,成为宝山“出门三公里劳动教育体验圈”区域布局的起点。目前,宝山以“小学兴趣化,初中习惯化,高中专项化”为驱动,已经开发了100门“行知行”劳动教育精品课程。

“这100门课程分成了5大系列,包括了生态与环境探究系列、农业与生产系列、食品与加工系列、农业与经济系列、农村社会治理系列,学生可以在(第三空间)这里有一个探究的、体验的、实践的过程,而不仅仅就是动手劳作这么简单。”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认为,劳动教育不应该是割裂的,劳育的过程身、心、体、智都应该得到很好的发展。为此,宝山区还利用数字画像给学生打造了“劳动银行”。

“‘劳动银行’实际上就是劳动评价的一个过程,孩子劳动的过程就像‘储蓄’一样,可以不断记录到他的整个成长档案中去。比如,他种了一片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种的、种的是什么,都有一个记载。”张治说,这个记载既是记录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课程评价的过程,同时记载的收获对于孩子来说也是激励的过程,“我们的100门课程,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都可以开展不同系列的体验,而这100门课程也让劳动和课程有了紧密的连接,把教育的过程和劳动的过程融为一个共同体。”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从市教委了解到,在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中,上海始终走在前列,早在1988年就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劳动技术教育必修课。近年来,上海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一体化理念整体规划各学段劳动教育,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努力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取得积极成效。在5月25日上午举行的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会上,包括上海植物园、上海百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67家单位被命名为第二批上海市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场所),这是继2021年首批68家市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公布后又一批基地(场所)。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春霞/文 吴恺/图、视频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