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上海解放前,他给新婚妻子写下了这样一封家书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 马鈜/图、视频 常鑫/剪辑
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中国当时最大的城市上海,红旗在上海滩高高飘扬。有一位参加了上海解放战争的年轻人,却没能见到这一日的到来,牺牲时,他才刚刚新婚两个月。
给新婚妻子写下书信后
24岁的他毅然走上战场
在上海市档案馆《书信家国 尺牍情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三角档案联展》中,有一封写于上海解放前夕的书信,是24岁的张勇在牺牲前五天写的一封家书,收信人是她的新婚妻子胡兴野。
“兴野:昨日才知道可以写信了,想你亦关心着是否可以通讯的问题吧。没有什么说,过江以来没有通过讯,不知你过来了没有。祝你安然的还是活着的。要到上海去了,一切为了胜利。希你努力工作,在支部中很好动员,展开组织活动,使每个同志都紧张起来,我也如此。最后的战斗,我坚信一定胜利的,但也是艰苦残酷的,我却不怕。我将愿贡献我的一切给这一战斗,为了永久的和平与幸福。兄张勇,五.九。”当念到最后这几句时,来自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年轻学子忍不住有些哽咽。
上海市档案馆青年志愿讲解员赵竞舸为我们讲述了这位24岁年轻人的故事。张勇,1925年出生于江苏启东,194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张勇先后参加了华中保卫战、淮海战役等重要战役。在战斗中,张勇结识了在同一部队从事文书工作的胡兴野。两个有着共同理想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于1949年3月成婚。
1949年5月9日,在参加解放上海战役前三天,张勇给新婚才2个月的妻子胡兴野写下了这封信。“最终的战斗我坚信一定胜利的,但也是艰苦残酷的,我却不怕,我将愿贡献我的一切给这一战斗,为了永久的和平与幸福!努力吧!”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1949年5月13日凌晨,时任解放军第29军第87师260团3营副教导员的张勇带领部队在最前沿阻击敌坦克进攻,并用集束手榴弹炸毁敌一辆坦克,献出了年仅24岁的生命,没能等到亲眼见证红旗插上大上海的那一天。
重读家书和档案
在旧笺中汲取精神力量
和张勇一样,很多年轻战士倒在胜利来临之前,他们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上海的新生。“让我们向英烈致敬,学习传承他们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宝贵精神。在铭记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抚今追昔中坚定前行意志,凝聚起实现伟大梦想和美好生活的磅礴力量。”赵竞舸表示,这也正是我们重新诵读这些家书的意义。
在上海市档案馆的《书信家国 尺牍情深——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三角档案联展》中,就汇集展示了长三角地区70余家档案馆及文博部门珍藏的170余件家书、日记等手迹档案和近200张珍贵历史图片,几纸旧笺,情深意长,字里行间流淌着的希望、梦想、铁血、壮志,字字滚烫,令人湿润双眼。
巧合的是,5月27日也正是新上海大学合并组建的纪念日。这所赓续红色传统的百年高校,发轫于上世纪20年代,是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大学。在上海市档案馆,一批珍档也见证了这所红色大学的革命历史。
上海大学是大革命时期上海青年学生运动的核心,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和迎接北伐军期间,上大学生组织了慰劳队、宣传队、纠察队、救护队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大学被国民党反动派封闭。一份《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查封上海大学的报告(1924年)》证明了这段历史。一批上海大学师生深受影响的进步书刊档案也能在上海市档案馆中找到,蔡和森等进步人士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引进课堂、编进教材,首开国内高校之先河。
1994年5月27日,新上海大学合并组建。正逢上海解放纪念日,上海大学的诞生、成长和发展,可谓始终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在诵读烈士书信和翻阅档案的过程中,来自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几位同学们更是深深感受到了先辈们给予的力量。“捧读这些红色书信,可以触摸到先辈们笔下流露出的热血和激情,也更激发了我们青年人,去传承和发扬这些伟大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年轻学子们表示。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常鑫 马鈜/图、视频 常鑫/剪辑
编辑:梁文静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