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碎片的阅读与总体的认知——《历史的微声》简读
□罗宇翔
王笛老师新著《历史的微声》出版了。不同于过去的《街头文化》《茶馆》《袍哥》等学术专著,近年来王老师愈发注重面向大众而写作,无论是这本《历史的微声》,还是稍早一些的《那间街角的茶铺》或同期出版的《碌碌有为》,都可视为作者积极践行“民众史观”的宝贵尝试。
《历史的微声》是一部王笛老师的个人阅读史,是“一本关于书的书”,其中不仅详细记述了作者从儿时接触书籍至今的阅读轨迹,而且处处蕴涵了他在书籍背后更宏阔的思考。全书共八个部分,第一章“读书就是自我塑造”与第八章“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是带有总论性质的两章,前者交代了作者学术旅程中的专业阅读与日常阅读,后者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规律、历史决定论等大问题的严肃思考。本书主体部分共六章,是对作者在不同阶段所发表书评及综述的梳理和回顾,如作者所言,“最早的书评可以追溯到1985年,最近的一篇是2022年,时间跨度达37年”。当把这样一份独特的个人阅读史铺陈开来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更能感受到阅读与思考的延续性与递进性。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历史的微声》中提到的书籍数量之多、类型之杂、范围之广,即使放在过去相关题材的作品中也是相当少见的。这一方面说明了作者的阅读并不局限在史学研究的专业领域,而是广泛吸收文学、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也彰显了作者的坦诚与率真,并不故作高深设立阅读的门槛,而是将自己阅读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全盘托出,向读者娓娓道来。故而作者在本书开篇便大声鼓呼:“最重要的还是读书,读书,读书”,对于一个阅读时间被极度压缩的时代而言,能够翻开书本去阅读,这难道不就是最简洁有力的读书之道吗?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提到的,“这本书是在阅读上所呈现的我的学术道路和思考的轨迹”。在此维度上,《历史的微声》对正在求知路上的学子们有着更为独特的意义。作为学术道路的过来人,作者自身的思考轨迹与治学体悟都能为后学提供一份可供参考的行动指南。比如作者不赞同研究生上来便一头扎进档案材料的培养路径,而是强调首先应当认真阅读学界研究成果,先在理论和方法等层面有所积淀,进而才能在收集资料时不至于迷失方向。仔细想来,这和葛兆光老师所提倡的“给本科生常识,给硕士生方法,给博士生视野”也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处。
对我来说,《历史的微声》最迷人之处在于呈现了碎片的阅读与总体的认知二者的张力与统一。正如书中多次提及的《奶酪与蛆虫》《蒙塔尤》《屠猫记》等微观史名著,都是在零散琐碎的一手材料基础上,提供了一个颇为完整的历史切片或历史叙事。王笛老师曾就历史学界近年来对研究趋向“碎片化”的质疑予以旗帜鲜明的回应——不必担忧“碎片化”,任何企图笼罩一切的宏大叙事也只不过是提供了稍大一些的碎片而已。在本书的结尾处,他再次对整体史加以反思,“历史是个体的,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变幻莫测的”。
也正如《历史的微声》所呈现的,我们的阅读可能是碎片的,但这并不等于我们无法从中得出系统的思考。面对“碎片化”的阅读与不成系统的史料,历史书写并非就是散碎一地的文辞,无法收拾。恰恰相反,通过使用恰当的理论工具与分析框架,原本零散的史料也能被充分调度而最终自成一体。承认碎片并不等于我们无法追索已经消逝的过去,即便在碎片的阅读中,我们也能努力通往贯通总体的认知。我想,这既是《历史的微声》试图提供的进一步思考,也是本书末尾意犹未尽的另一层余音。
历史随笔《历史的微声》,王笛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10月。王笛,澳门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日常生活史等研究,是微观史和新文化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著有《跨出封闭的世界》《街头文化》《茶馆》《袍哥》《那间街角的茶铺》等。
本文作者简介:罗宇翔,成都人,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
罗宇翔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