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儿童医院与“600号”强强联手了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曾经的优秀学生为什么如今沉迷网络?上二年级的孩子为什么一上学就腹痛呕吐?……
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深化“医-教-养”结合模式,全面推进科学诊疗,5月30日,上海市儿童医院携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儿童心理发展与保障联盟”,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现有的优势,共同探索儿童专科医院与精神卫生机构的合作模板,携手打造儿童青少年心理与精神卫生学科品牌,为广大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更加全面、专业、便捷的心理服务。
青少年厌学并网络沉迷?
小明(化名)今年13岁,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一直不错,然而上初中后,尽管努力,他却总是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在班级仍旧处于下游水平,有时候甚至是倒数,渐渐地他变得不再自信积极了。
一到家就不受控制地频繁刷手机,家人也很不理解,觉得孩子学习不认真,沉溺网络,因此才会成绩下降,于是小明频繁受到家长的指责、老师的批评,个性变得越来越孤僻。
小明的父母将他带到上海市儿童医院儿保心理门诊寻求帮助。心理治疗师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的精神科医生对小明进行了详细的初步评估,根据他的症状和情况,确诊为抑郁发作并伴有焦虑症状。
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仇晓艳告诉记者,根据初步评估结果,治疗团队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计划。该计划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综合干预。“心理治疗旨在提高小明的自我认知、情绪调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药物治疗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的精神科医生负责,用于缓解小明的注意力问题和情绪症状,并与心理治疗师共享信息,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以确保最佳疗效和减少药物副作用。”
经过4个月的治疗,小明逐渐恢复了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开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注意力和学习效率都有大幅提高。
一上学就腹泻呕吐?
小阳(化名)今年上二年级,一年前不时出现腹痛呕吐,一上学就情绪激动甚至呕吐,临近校门口在车上哭闹怎么也不肯下车。
今年3月份小阳因腹痛住院治疗一周,出院当天曾来儿童保健科心理门诊就诊评估。孩子说每次洗澡前会感觉害怕,在家一个人特别害怕,并有心慌及惊恐发作症状,经诊断为焦虑状态,躯体化障碍。于是,父母带着小阳前往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就诊。同时精神科医师给予药物治疗。
“父母要让孩子逐步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质,改变其错误的观念,家庭一起着手解决现实中引起压力和负面情绪的问题。”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王莎莎医生告诉记者。
此外,孩子告诉医生,爸爸工作忙碌经常出差,父母经常吵架……“症状”在孩子身上,反映的却是家庭系统有问题。于是医生将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对象,采取积极干预的策略,重建健康的交流和行为模式。
经过一段时间,小阳发现妈妈变得温柔了,爸爸现在关注自己很多,陪伴变多。家庭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孩子的症状也逐渐好转,目前孩子已恢复正常上学。
强强联手破解儿童心理问题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越发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需求也日益增长,近三年来,儿童医院的心理门诊量不断攀高。
记者了解到,儿童心理发展与保障联盟成立后,上海市儿童医院与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将在保障儿童精神心理健康方面开展多方合作。一方面通过强强联合,打通预防筛查、识别、诊断、干预长期随访的全周期保障,共同开展儿童保健、儿童行为发育障碍、儿童精神障碍等领域最佳医疗实践的合作交流。同时,在正常预防、偏离干预、异常门诊治疗等方面开展分层管理、无缝衔接等。针对疑难病例组织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做到医疗机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通过远程支持、专题病案讨论等形式提高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的精神心理医疗服务质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