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一场稻米文化集市,看崇明如何打造乡村振兴“模板”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五月的崇明,风暖花香,五月的新村,水田泱泱。一夜雨过,千畦尽绿,空气格外清新,一场稻米文化节也在新村乡拉开序幕。记者了解到,这一刚刚被评为本市第三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的生态田园,正走出一条以稻米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振兴“模板”。
一边是轰鸣作响的无人插秧机,一边是憨态可掬的崇明水牛,不同的种植方式在崇明区新村乡新乐村的百亩稻田共存。以稻米文化为特色的集市人气满满,手工制作稻草人、稻米文化衍生产品等摊位前人头攒动。绘画、彩绘草帽等DIY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体验参与。
稻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除了耕作工具、农业理念、农产品质量的跨越式发展,崇明的生态优势也吸引着众多上海市民来到农村体验农旅。新村乡的稻米文化节,更是成为了一个知名的区域品牌。
“你知道水稻要怎么种、怎么收才最合理吗?我们这里常见的‘南粳46’,生长成熟期是165天,在11月10日前必须完成收割,再晚的话就不好吃了。插秧用机插方式比较好,根系深、不容易倒伏,田里杂草也少。”新村乡党委书记王慧健说到稻米就滔滔不绝。
在新村乡,稻米产业已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一块招牌。不仅有连片成块的稻田、高质量的稻米,还有以稻米为主题的文化品牌乃至旅游景区。
据介绍,今年新村乡稻米文化节期间,将举行环岛骑行、春日开耕、“礼仪新村”研学、冠华喜时购物季等主题活动,还将与社区治理创新结合。王慧健表示,新村乡干部群众将在成功创建市级乡村治理积分制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全力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稻米文化节,正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展示平台,通过为群众增收致富积淀厚积薄发的内生动力,推动“党建引领、生态筑基、文旅助推”三者深度融合,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期待走出一条产业发展与社区治理双向奔赴的社区建设之路。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