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电影之路,一切超乎“剧本”
在本报发稿前,孙祺舜(左一)和他的团队已顺利完成了在国外的演出。本文受访者供图
在新华路上拐进“祺聚一堂”所在的梅泉别墅,始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二层砖木结构花园洋房所积淀的氤氲烟火,在被青年导演孙祺舜引进门的刹那冲破。虽是独栋建筑,但由于历史原因分隔出了几户人家,登上木头楼梯后,鼻腔里灌满了炒菜的香气。到达二楼会客厅,在拧开钥匙后,让人预感到即将闯入一个扎实的电影梦想。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导演的扪心自问:
突然拍不成电影该怎么办?
要是早两年来拜访,这个地方应该还叫“祺骥影视”。只不过随着“祺聚一堂”的出现,孙祺舜顺势以“堂主”自居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祺骥影视”就是孙祺舜的谋生之道——拍商业广告、制作网剧,这般下来便能养活团队小伙伴——但对于任何一个有创作理想的青年导演而言,果腹之余总要再多做点什么。“从创作者角度来讲,总归不能老是做这些东西,我虽然是80后,但也快40岁了,到了一定状态,很多困扰和困惑突然就出现在眼前了。”孙祺舜说。
2017年,孙祺舜趁着在南加州大学做访问艺术家的机会,拍了一部叫《老友计》的短片。而这部短片意想不到地成了孙祺舜未来几年电影情缘的起点。因为这部短片,他收到了国外戏剧节的邀请;因为这部短片,“祺聚一堂”里的沉浸式互动剧本围读会开了一场又一场。很多与电影有关的人与事,甚至不由自主地朝他奔涌而来。其实在孙祺舜口中更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文化活动的本质是聚人”,这也可以概括《老友计》在现实中发展的故事。
于是在不知不觉间,与孙祺舜的聊天仿佛是一个厘清故事线索的过程,只不过看到书架上摆放的各类奖杯、奖状以及与著名导演合作后的留影,深知孙祺舜与电影之间的故事绝非偶然。高中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后开始写书;本科读的是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研究生念的是导演系,光这两样就已经为未来的故事做足了铺垫。再后来,他自嘲成了“野生”导演。只不过,故事讲究起承转合,以极具戏剧性的短片《老友计》为起点,一头承接的是孙祺舜拍长片的梦想,一头又是这几年影视“寒冬”与青年创作者的筹拍困境,但孙祺舜凭借着不甘认输的一股韧劲,让大家见证了坚持梦想才能迸发出的生命力。
一言以蔽之,这是一场关于青年导演在实现梦想路上“自救”所发生的奇遇。要是开门见山一些,便是“突然拍不成电影了该怎么办?”
剧本围读会上气氛热络。
编剧的另类圆梦:
戏剧舞台展示东方气韵
采访当天,孙祺舜正在准备摩尔多瓦·尤内斯库国际戏剧节官方邀请演出剧目《知音·老友计》,这是一出以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呈现方式相结合的创新诗意戏剧作品,通过戏剧、舞蹈、古乐,以及音声疗愈等新形态相结合,用一种更国际化的方式,向世界呈现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孙祺舜原本打算将《老友计》角色搬上舞台,但他权衡后还是决定在世界舞台上直接用音乐交流,“摩尔多瓦当地不讲英语,英文和中文对他们来说都没那么容易理解,因此我更想用音乐、舞蹈等丰富的舞台形式来表达中国传统故事。”
他同时也强调,这只是一次文化传递,并不是单纯的文化输出。为此,他特意准备了500盏小灯送给台下观众,“希望到时候展示出我们的东方气韵,点亮大家手中的友谊之灯。”
其实,在孙祺舜还没出国时,就已经有多个剧场找上门来洽谈国内版演出事宜,甚至有一个在业界知名的能容纳近千人的剧院合作邀请,也被他慎重地婉拒。孙祺舜表示,能容纳近千位观众观演的舞台在现阶段过大了,目前只想给足调整剧本的时间。毕竟这部戏剧作品还在草创阶段,“当时我的一个校友看到《老友计》原创项目后,以摩尔多瓦国际艺术节中方艺术总监的身份来邀请我们演出。”
这位校友看到的,是由孙祺舜举办的“祺聚一堂”《老友计》沉浸式互动剧本围读会,当时引入了音声疗愈合作艺术家。不仅如此,有位设计公司合伙人在参加围读会后,自告奋勇提出义务帮孙祺舜承担活动海报设计工作,孙祺舜也将品牌露出机会回馈给对方。“观众给你带来的潜在的东西,其实远比一张门票要多得多。”从第三期剧本围读会活动开始,孙祺舜尝试收费模式,提供餐食的票价也不过为了覆盖成本,在他看来,适量引入商业运作模式能让活动走得更长远。他坦言,目前也更需要得到资本关注。
“如果不努力撑起这个活动,那么很有可能在一两年后它就消失了。而一般文化沙龙的真正价值至少要三五年时间来验证。”孙祺舜介绍,无论国内外,很多著名的艺术机构和协会,一开始都是缘起于自发的文化沙龙,随着时间慢慢发酵,最终成为了让人仰止的艺术殿堂。今年三月,《老友计》剧本围读会也走进了上海电影家协会,促进沪上追梦电影人之间的交流。
剧本围读会甚至还为参加者准备了奖项。
“堂主”的“聚人”目标:
让更多青年创作者有圆梦空间
至此不难发现,由于《老友计》沉浸式互动剧本围读会的诞生,才有了后续一系列让孙祺舜自己都出乎意料的发展。2017年邀请上戏校友王子川和严丰主演的短片《老友计》在圈内收获好评后,他就开启了长片电影的拍摄计划。“我们决定用双脚去感受我们的故事,因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在四川和云南之间,所以我们1000多公里的采风之路经历了高原雪域和彩云之南,触发了我们更多的生命感悟和创作热情。”2021年年初,孙祺舜和团队从成都到瑞丽的一路上感受了春夏秋冬,回来后也很快写成了电影剧本。甚至连电影预算也很快到位了,但迫于当时电影市场的现实压力,投资方不得不纷纷撤资。
“这件事情晃荡在半空也不好,既然‘凉’了,那就想办法让它换个方式继续往前走。”孙祺舜发现上海周末的文化活动需求非常旺盛,于是便有了剧本围读会的计划。市面上虽然也有零散的剧本朗读活动,但他观察后发现互动环节还有很大改进空间。孙祺舜将观众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签到时就开始角色抽签,同时不设置观摩位,这意味着只要来参加活动就必须上台表演,“你如果一开始给了对方一个腼腆的机会,他就躲在那边了,等之后再参与,行动成本就变高了。”孙祺舜的大学同学罗玉婷是一名青年配音演员,为很多的知名动画和游戏配过音,她还有一个声音培训机构,很多时候她和她的学员们也来支持,现场对观众进行配音指导。孙祺舜还参照去年在“大众电影百花奖”担任评委的经历来评选奖项,如“最佳演员”“编剧选择奖”“场地方选择奖”等,最终大奖也都由每一位参与者自己选出,获奖观众还能捧得一座“小金人”。
得益于一次跨界学习,孙祺舜遇见了另一位“共同发起人”王丹燕,王丹燕是一位热爱文化的财税人,曾在“四大”工作,也是上海某园区招商负责人,她和“孙堂主”一拍即合。后来陆续又有一些伙伴参与了进来,慢慢壮大着队伍。正是从2022年9月举办的第一次剧本围读会开始,孙祺舜感受到了朋友间深度交流创作的价值。对于他本人而言,作为编剧,他能在第一现场听到大家对作品的理解和反馈,相当于是一次内容测试。后期他将把围读会的剧本内容开放给更多青年编剧以及还未走出高校的专业学生,帮助他们推广和打磨原创作品。如今距离第一次剧本围读会不到一年,孙祺舜已经深感它所能容纳的艺术元素和延伸的意义实在超出想象。与此同时,他的大银幕计划又提上了日程了。
最后,至于《老友计》本身,在片名上就已经揭晓了这是一个讲述友谊的故事,主人公马大运与李小想在经历生死磨难后解开了彼此心结,找回了年少时的真情。参观过一次剧本围读会后,著名文艺评论家赵建中洋洋洒洒写下八千字记录,“正因为这个暖心治愈的故事打动了心弦,因此所有参演者的朗诵表演都十分投入与走心,以至于我作为观众,觉得是在看一幕幕的小剧场话剧,而在活动开始前,我完全没有想到参演者有如此的认真、虔诚、热情、天分与才华。这让我十分吃惊。”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
来源: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