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生探索更多文创可能性,用创意和匠心致敬经典文化,彰显文创魅力
2023-06-06 专题

师生调研非遗蚕丝皂厂家。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本报讯 如何用创意和匠心致敬经典文化,彰显文创魅力?第三届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2022长三角青年文创设计大赛(分赛)暨上外贤达“青年匠心”文创设计项目里,来自各地的高校参赛师生对各类经典文化资源进行设计创新与视觉再现,呈现出数件凝聚创意的匠心之作。这其中体现了他们对于文创的热爱,以及尝试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创意源于生活

生活则根植于文化

李思涵是黑龙江财经学院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一名青年教师,自进入高校工作之后,她的研究方向就一直围绕着文创产品设计而展开。连续2年带领学生参加上外贤达“青年匠心”文创设计项目的她,对于文创有着自己的理解。

“针对比赛主题,我主要带领学生围绕‘设计赋能文化创新’这个核心,探索如何设计‘实用性’强的文创产品。”在课堂上,她让学生们自由组队,根据自选的主题进行头脑风暴、调研与信息搜集,同时对于不同形式的文创产品进行消费群体画像制作设计提案,最终以手绘插画的形式呈现,将美学特点、人文情怀、文化元素等与产品进行结合,更好地实现设计赋能文化创新。在她看来,文创大赛为学生们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正是通过这样的平台实践能够帮助学生们反观自身的状态,了解市场的需求。

学生于雪松在进行参赛作品《茶马古道城市视觉识别设计》的创作中,离不开李思涵老师的悉心指导与鼓励。“我希望让观众在看到我的作品,了解文化的同时,还能知道茶马古道不仅仅是交通线,更是蕴含了中国马帮文化的传奇历史和精神特质,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设计时,于雪松谨记李思涵老师在课堂中所强调的“创意是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则根植于文化”的理念,他注重将文化与设计相结合,并坚信:文创产品不一定看起来非常炫酷,但一定要有文化属性、地域属性和实用性,才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聚焦“江南”和“非遗”

将老字号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系教授屈雅红带领学生设计并提交的8件作品中,包含了视觉创意、文创设计和空间设计这三种不同的类型。总体而言,这些作品均包含了两个关键词,即“江南”和“非遗”。

其中,《蚕丝皂诞生记》是视觉创意类作品,还荣获了上外贤达“青年匠心”文创设计项目一等奖,深受评审和观众喜爱。“蚕丝皂是视频的‘主角’,学生们将‘有意义’与‘有意思’巧妙结合,采用定格动画的形式和拟人化的表达,通过镜头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非遗’项目古法蚕丝皂的制作技艺。”让屈雅红印象深刻的是,伊洁、袁怡曲、许金三位同学在调研、采访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老字号”的魅力和“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他们带着对非遗技艺的敬畏与重振老字号的梦想,致力于成为老字号的‘赋活者’。”对此,屈雅红非常赞同,并予以支持。在她看来,年轻人更懂年轻人,年轻文创设计者的作品更容易走进年轻人的内心,在“出圈”中实现老字号焕新。

谈及文创大赛,袁怡曲难掩感激之情。她透露,自己与同学们连续两年参赛,作品均入围并获奖,2021年,团队在获奖后开始基于文创产品,走上了创业路。“非常感谢组委会对我们作品和创意的认可和鼓励。我们也将以参与文创大赛为起点,未来携手更多老字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把老字号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袁怡曲语气中充满了坚定与自信。

==   链接   ==

用作品表达“重启·创新”思考

“重启·创新——设计进行时。”近日,2023届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以下简称“上外贤达”)艺术与传媒学院毕业展正式开幕。青年学子们从多维设计视角,以“创新思维”启动新观念、新视觉、新空间、新媒体,用作品来表达他们对“重启·创新”的思考与观点。

现场,展览通过投影区、观影区、环幕体验区、沉浸交互区、展品陈列区等多元化形式,呈现了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广告学和新闻学4个专业共644名毕业生历时半年精心创作的优秀作品,共计99组。据了解,展品主要融合了科技、非遗、乡创、可持续发展、文创等各类文化与科技元素,重点突出了设计调研、设计策划等过程性成果,呈现出设计理念先进、视觉面貌多元的整体展览调性。

观展之余,嘉宾们对优秀作品进行了表彰,为获奖师生进行颁奖。在上外贤达相关负责人看来,本次展览是向社会展示学院教学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毕业生展示自我能力、提升专业自信的公共平台,在激发学生们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创作成果和接触设计教育的机会。

青年报记者 明玉君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