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发现|博物馆大展现场,“展览精讲师”在行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随着博物馆大热,一群叫“展览精讲师”的人也开始变得繁忙。他们的工作就是给有需要的观众进行定制式的导览。讲的虽然也是展览,却讲得很“精”,讲得引人入胜,让人一会儿笑一会儿哭,哭笑之后还感觉收获满满。作为一个新职业,“展览精讲师”正在为让更多人爱上博物馆而努力。
90后公司白领变身精讲师
“小伙伴们,‘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已经开幕,大家有空去看看。由于古籍拓片不是我的专长,就不给大家做讲解了。6月20日起,会有‘何以中国’系列第二展‘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这是我今年最期待的一次展览,到时带大家一起逛博物馆哈。”几天前“实证中国”展一经官宣,雨洁就在平台上向她的拥趸发出了召集令,她说当晚就有二十几个人报名,“照这么下去,可能要分两批精讲了。”
生于1993年的雨洁是一家公司的白领,节假日就变身一名兼职的展览精讲师。虽然她还不知道“实证中国”展究竟有哪些文物过来,但她对此还是很有信心的,用她的话说,自己对陶瓷青铜器一直很敏感。雨洁的父亲是外地一家市级考古研究所的职员。雨洁出生的城市曾经因发现窑口而十分兴盛,小时候父亲就经常带她去那些废弃的窑口捡碎瓷片,她对这些几百年前的古物天生亲近。有一次雨洁拿起一块残留着半截“婴戏图”的青花瓷碎片问父亲,“这是明嘉靖年间的东西吧?” 父亲一看果然是,震惊之余便常常有意地给雨洁讲一些文博知识。
不过后来雨洁并没有成为一名考古队员。她大学读的是当时十分时髦的商贸专业,毕业后来到上海在一家公司里做行政。雨洁之前从没想到自己小时候熟悉的那些瓶瓶罐罐会影响自己的职业走向,直到有一次公司团建去博物馆参观。当时在青铜器馆,同事们看着那些残旧的古物不得要领,有的人甚至说,这些“劳什子”离现在的生活太远了吧。雨洁听了随口一说:“你家现在还有青铜器呢,只是陶瓷做的青铜器。”同事们一听来了兴趣,忙着问:“我们家真有青铜器?那值不少钱吧。”雨洁于是就和他们解释,青铜器是古代人祭祀用的,虽然青铜器已经衰落了,但大家清明前不是还要在家里祭拜老祖宗的吗?那些盛着鱼、鸡、蹄髈的瓷盆瓷罐其实就是从青铜器演变过来的。那天雨洁一口气讲了一个半小时,大家都意犹未尽。
从此以后,公司但凡搞团建,必去博物馆,大家都喜欢听雨洁讲文物的故事。而雨洁也经常会在一些平台上发布她对某些热门展览的见解,获赞无数。有一次,一个网友给她留言,“干脆你带我和儿子去看展览吧,不会让你白跑一趟的。”那天雨洁为网友和她的儿子到上博陶瓷馆做了一次一个多小时的精讲,网友相当满意,给她了500元当报酬。雨洁很高兴,也第一次觉得自己可以靠这个来赚点生活费。
讲文物故事月入万余
雨洁说,现在她知道的上海展览精讲师大概有三十几位,来源主要有两拨人,一拨是过去的导游,导览本来就是他们服务的一部分。另一拨就是像雨洁这样的从“草根”转过来做的,他们来自各行各业,但对文博都有一定的了解和热情,关键是口才好。“原先做导游的那批人有先天优势,因为他们对博物馆比较熟悉,但我们“草根”肯定也有各自的绝活和强项。”
雨洁是新上海人,要租房,还要旅行,所以她目前还是兼职来做精讲师,原来的工作还继续做着,周末就出来做做精讲赚赚外快。她时不时地会发一些精讲组团的招募信息。比如她最近就推出了博物馆“青铜馆+陶瓷馆+玉器馆”2.5小时精讲项目,收费99元一人,20人成团,每个成人可以免费带一名12岁以下的孩子。很快就成团了,这意味着她半天时间就可以有2000元的收入。
博物馆资深爱好者李先生告诉记者,平常很喜欢看文物大展,但在传统博物馆要么是扫码听讲解或者是租设备听讲解,要么就是听讲解员导览,总觉得内容比较生硬,缺了一点什么。他最近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看到有一些民间的故宫文物精讲师,确实讲得很精彩。如果可以有这样高水平的展览精讲师,价格合理,他也愿意去买单。
有李先生这样的博物馆老饕们的个性化讲解需求,让像雨洁这样的精讲师的生意变得很好。目前精讲师接活基本上有三种渠道。一个是在社交媒体上做营销,通过短视频吸引观众,然后接受精讲订单。一个就是挂靠到一些旅行社,由他们做中介分配订单。还有就是像雨洁这样的兼职精讲师,她并不想让公司知道自己在赚外快,所以主要是靠做口碑拉微信群培养自己的客户。最近博物馆大展不断,雨洁也很忙碌,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做几场精讲,一个月能有万把元的收入。
为了确保所讲内容的丰富性和新鲜度,精讲师一般每天都会海量阅读,有的甚至会上手收藏一些器物。他们会给每一次导览备课,而且一次备课内容可能也就讲个两三次,之后就会推翻重来。也因为工作量非常大,精讲师一般会有自己熟悉的领域,比如雨洁就主讲瓷器和青铜器,对于古籍善本和文玩杂项等不熟悉的领域,她都会有意规避。
不过也有偷工减料的所谓精讲师。市民蔡蔡就告诉记者,有一次她请了一个精讲师来给自己和朋友一行五六个人做一次导览,结果发现那些内容全部都是网上有的,“我知道的比她还多,还不如我给她做导览呢!”最后搞得不欢而散。
精讲不是乱讲,也不是扰民
因为有了上次的教训,蔡蔡4月份带女儿和父母去北京故宫游览时,就托朋友找了一个小有名气的精讲师。因为是一对一的个性化定制服务,对方开价不菲,讲一场要3000元。不过蔡女士回到上海后对记者说,果然是一分价钱一分货,那个精讲师既博学又煽情,来到珍妃井时,听到珍妃的悲惨故事,大家都快哭出来了。
据网友考证,博物馆展览精讲师这一职业最早就是出现在北京。有几位讲故宫、恭王府和颐和园的精讲师,现在都是大佬级的人物了。有的人甚至开了工作室,培训新人,组成一个精讲师团队,为观众提供批量服务。
对于精讲师这个职业,各方也有不同的看法。博物馆资深爱好者周小姐就对记者说,她喜欢一个人慢悠悠地看展,所以基本上都是租设备听讲解。精讲师虽然讲得可能更深入更有趣,但他会控制观展的节奏,这会让她不适应。另外精讲师如果同时为十几个观众服务,那势必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如果选择一对一定制式服务,那费用又让人承受不起。
不过古陶瓷研究专家吴进贤对记者说,对精讲师这个职业的出现,人们应该更多地看到积极的一面。过去博物馆导览很程式化,内容也比较生硬平淡,精讲师能把展览讲得很有趣,满足一些观众的个性化导览需求,这就等于做了一次有益的补充。
当然这不代表精讲师群体就没有问题。吴进贤就见过有的精讲师张口闭口就是野史绯闻,甚至胡编乱造,这对观众造成了误导。在吴进贤看来,合格的精讲师当然是对文物相当熟悉,而且能够将文博知识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其实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还有的博物馆相关人士对精讲师带队进馆参观讲解,给现场的秩序造成的影响表示担心。有的精讲师在一幅画前一讲就是几十分钟,一群人围在那里,其他的观众就没有办法参观了。而目前各大博物馆所采取的措施仅仅是劝离而已。
精讲师的出现,反映了现在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渴求,也是社交媒体兴盛后出现的新现象,但如何平衡博物馆官方导览与精讲师讲解、馆内参观秩序的维护和精讲师火爆人气之间的关系,仍需各方去进行思考和探讨。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郦亮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