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是他们让青春在创新中不断奔涌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青年与城市是什么关系?那就是“热爱这座城市,驻扎在这种城市,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健康与人才又是什么关系?那就是“青年人要在埋头做事中成长,再抬头看路中前进,最终一切为了患者的健康“。
由共青团华东医院委员会和华东医院科教处举办的“引领激发青年人才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暨团干部培训班(第四期)最近召开。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背后,正是这群青年人的努力,让青春在创新中不断奔涌。
城市与青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青年与城市是怎样的关系?在培训中,来自华东医院的不少团员青年表示,当初选择留在了上海,扎根上海,是想在这座城里里闯一下,如今却深深热爱上了这座城市。作为在一线关注着民众健康的医务人员,只有紧紧围绕健康的基本单元,最大程度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建立起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全民健康。而青年医务人员无论身处什么岗位,都能找到使命感,“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在起早贪黑的科室里,挖呀挖呀挖,找吃苦耐劳的种子,培养成大牛专家。”采访中,不少团员青年坦言。
1983年出生的马洁娴是血液科的一名副主任医师,从事血液科临床工作的这十余年,她在医疗、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较优异成绩,先后入选上海市“扬帆计划”、也是第19届银蛇奖提名者等。聚焦老年医学专科特色及老年患者数量较多的特点,她致力于老年血液病的临床诊治和研究。作为医院血液髓系亚专科带头人的她,积极开展临床诊疗创新和临床科学研究,背后的努力正是为了临床的患者。
“医务工作者这份职业虽然很辛苦,但看到患者经过你的治疗得以康复,自己也会感觉多年的学习和积累有了收获。”马洁娴说。
健康与人才——在抬头看路中前进
然而,真实的科学研究没有那么浪漫写意,科研工作者的生活也不像影视剧里那般丰富多彩。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经历、热情。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受得了失败是青年工作者必经的挑战。
来自皮肤科石磊副主任医师是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个人获得者。师从皮肤科学界著名的王秀丽教授和王宏伟教授夫妇,从两位教授身上,他学习了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在临床、科研、科普、管理、教学等领域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那么,青年人才如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石磊表示,“跟随团队科研,在埋头做事中成长,在抬头看路中前进,最终一切为了患者的健康。”在他看来,医务青年必须要有责任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感,认识创新、投身创新,敢于突破。现在,石磊每天白天看门诊、做激光治疗,晚上整理患者资料、开展在线咨询、做科研、做科普,生活的重心就是工作。“当你真的热爱这份事业的时候,就不会觉得累”。他也在和患者的一次次交流中不断得到前行的力量。
记者了解到,本次继教学习班回应青年关切热点,传递前沿技术进展,华东医院院团委精心设计课程,创新授课形式,共吸引了院内外线上线下近千名青年学习交流,干货满满的课程获得了学员们收获颇丰。
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青年人才,华东医院正通过院级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把优秀的青年“送出去学习、放下去沉淀、推上去历练”,成长为建设医院的生力军。“团干部和青年要锤炼过硬的定力,提升成事的能力,扛住攻坚的压力。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壮筋骨,在守正创新中行稳致远,在服务大局中成就自我。”华东医院党委书记邵建华告诉记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