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人口老龄化,未来的养老金融会是什么样?
2023-06-09 上海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蒋文婕/文、图

人口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变量,也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要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积极开展养老金融业务创新,率先探索养老金融试点,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出积极贡献?6月9日上午,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第五次全体大会以“养老金融的机遇与责任”为主题展开了讨论。

科技创新、产业数字化

有望成为养老金融的长期优质主题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目前我国的养老服务领域存在哪些问题?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董事长白涛在论坛上指出,目前存在供给总量不够、供需对接不顺畅,缺少具有公信力的渠道和平台、专业人员很匮乏、政策配套不到位的显著问题。同时,人口老龄化也带来了“双重承压”:现收现付制的基本养老金缺口扩大,而家庭养老财富积累才刚起步;多层次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尚待健全,床位供给、护理服务、科技应用有待提高。

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带动经济社会转型。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企业将更关注生产效率提升。科技创新、产业数字化有望成为养老金融的长期优质主题。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也将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的规模和韧性,形成成熟的市场环境。”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傅帆总裁指出,对于养老金融而言,筹资与投资是基本功能,支撑养老服务是进阶要求,形成“产品-服务-投资”循环是终极追求。

针对保险业未来养老金融的探索方向,傅帆提出了一组“组合拳”和一首“协奏曲”。他认为一方面要打好综合牌照“组合拳”,全面参与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另一方面要奏响生态发展“协奏曲”,创建“保险+服务+投资”的产业闭环。接下来,保险业还将探索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供给模式,形成“金字塔”型的多层次服务体系,惠及更多老年群体。

开户量不小、缴款不足

聚焦个人养老金试点如何走得更好

本次论坛同时就个人养老金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自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正式落地,转眼半年光景,目前试点情况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亦存在一定困难。如何让个人养老金的试点能走得更好,有更大的规模,真正为国民提供保障?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董事长白涛梳理了目前个人养老金试点存在的困境。到目前为止个人养老金开户数量突破3700万,开户量虽然不小,但开户后缴款的客户不足1000万户,户均缴款额度平均2000元左右,和预期相比存在一定有差距。

白涛指出,现状的背后有政策激励不够、产品吸引力不强、账户操作复杂的综合原因,需要从突破缴费上限、针对不同的风险偏好和不同年龄段人群,设计针对性更强的产品、开放一个权威的公共平台等多方面共同探索,推动个人养老金加速发展。

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海生给出了关于养老金储备的展望。据人民银行统计,去年居民家庭存款大概120万亿元,去年一年新增将近18万亿元,“把存量部分30%或者50%转化成个人养老金,照这个规模来算,每年大概新增5-8万亿元养老金储备规模。今年一季度存款将近10万亿元又在增长,到2035年养老金储备60万元到100万亿元应该没有问题,如果真能达到这个水平,我们的心里可能就不慌了。”叶海生坦言,做成这件事并不容易,需要从政府、监管、机构、个人共同努力。

青年报·青春上海见习记者 蒋文婕/文、图

编辑:张红叶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