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航母还难造?揭秘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建造背后的故事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6月6日,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上海正式出坞,标志着该邮轮整船主体建造基本完成,转入码头开始设备调试和内装收尾阶段。因设计建造难度极高,大型邮轮与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航空母舰一起被誉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6月11日,上海科普大讲坛特邀上海海事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豪华邮轮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曾骥,为观众揭秘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建造背后的故事。
2500万个零件、6万张图纸,造邮轮难度大
“20年前,我国都是船台造船,分段小、阶段多,受限很多,只能造5万吨以下的船舶。”曾骥介绍了我国造船工业的发展历程,从我国第一艘自行研究、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船“东风”号,到2008年国产“大鹏昊”号打破LNG船的垄断,再到2022年国产航母福建舰下水……如今“爱达·魔都”号邮轮顺利出坞,距摘取造船业“皇冠上最后一颗明珠”,填补国产大型邮轮空白,实现在大型邮轮建造领域零的突破这一历史性时刻仅一步之遥。
大型邮轮是我国目前唯一没有攻克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是名副其实的巨系统工程。建造大型邮轮为何如此复杂?难点在哪里?曾骥表示,大型邮轮具有“船+酒店+娱乐”的交叉化、定制化产品属性。此次国产大型邮轮全船有503个薄板结构分段,在加工和运输过程中极易出现变形,精度控制难度大;作为目前全球最复杂的单体机电产品,大型邮轮的零部件数量多达2500万个,相当于大飞机C919的5倍,复兴号高铁的13倍,线缆超过4300公里,约等于上海到拉萨的距离;整船总工时相当于好望角型散货船的20倍。巨大的物量背后是错综复杂的现场管理和施工次序。
2500万个零件,6万张图纸,4300公里电缆,1000万工时。曾骥介绍说,中国首制大型邮轮建造犹如在“绣花”,也凝聚了数以千计的劳动者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探索。
这艘邮轮是个重达6万吨的庞然大物,为了减轻船的自重,建造中,大量使用了只有4毫米厚的薄板。整个酒店的基础框架,都是由这些薄板搭建而成。邮轮上所有的客房都是在陆地上做好,再通过自动电梯,运输到邮 轮里,焊接相连。在这艘长达300余米的巨轮里,2000多个房间,拼接后安装到船上的误差需要控制在3毫米以内。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坐邮轮还可以吃火锅、打麻将? 豪华邮轮是艺术与工艺的结合,曾骥也透露了首艘国产邮轮的好玩和创新之处。
此次建造的大型邮轮总长323.6米,型宽37.2米,最大航速22.6海里/小时,最多可容纳乘客 5246人,拥有客房2125间,拥有高达16层的庞大上层建筑生活娱乐区域。和嘉年华旗下的同档次邮轮相比,其综合成本更低。有意思的是,在娱乐区域和餐饮区域,还加入了中国特色的火锅馆、 麻将馆等独特的元素。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外高桥造船厂的造船人征服大型邮轮的主要方式。首制大型邮轮全船共136 个系统,其中有一部分可以找到经验参考,但还有一部分母型船没有的项目就需要靠他们自己摸索完成,啤酒酿造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啤酒酿造系统主要分布于大型邮轮H1508船5甲板1/2竖区, 这里将建成为啤酒工厂和啤酒花园休闲娱乐区。
曾骥表示,大型船舶出坞、下水是建造过程的一个重要又危险的环节,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翻船事故。“爱达·魔都”号邮轮出坞需要经过倾斜试验、舷门冲水试验和救生艇脱钩巡游试验,用以测试船身稳定性、密闭性和逃生功能。出坞后,还需在码头完成坞内没有完成或无法完成的剩余工作,诸如码头舾装、码头测试、2次海上试航、交船前的准备工作等任务。
邮轮产业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点和推动力,而大型邮轮建造是典型的复合型、定制型、巨系统工程,也是我国迄今唯一有待攻克的高技术船舶产品,对推进邮轮产业供给侧改革和助推我国船舶工业的转型升级有重大意义。
据悉,本次上海科普大讲坛由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上海科技馆和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主办,上海科技馆展教中心承办。上海科普大讲坛目前已举办198场,邀请到396位海内外科学家进行精彩演讲。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