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向“碳中和”,专家为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支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图
6月11日—14日,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在上海举办,低碳交通是其中的亮点。中船集团、中国商飞及一批新能源汽车和运用智能网联技术的企业展示了道路交通及航空水运领域的绿色低碳产品和技术。
在6月12日举行的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发展论坛上,专家学者纷纷支招,助力绿色低碳交通发展,驶向“碳中和”。
用大数据管控油品质量和用车
货车用量大,是我国减污降碳的重要领域。近几年,我国陆续出台了与货车减污降碳相关政策。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政策研究部副主任郝春晓长期从事移动源传统燃料及替代燃料、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究,她在论坛现场围绕减污降碳政策推动货运绿色低碳发展进行了主题演讲。
郝春晓介绍了“十四五”期间货运绿色发展的四个方面发力点,分别是标准减污降碳协同管控,清洁低碳燃料推广、道路交通污染管控、重点用车大户管控。
其中,她提到,目前我国油品质量达标率逐步提高,成效显著。但是油箱油品质量较差、黑加油站点仍需大力打击,后期可以采用大数据的方式来进行具体的监控。清洁低碳燃料推广方面,研究烯烃、芳烃、蒸气压等指标的清洁化和精细化,研究构建油品快速检测系统及超标油可追溯方法,研究低碳燃料的开发与应用。道路交通污染管控短期可用于重大活动和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长期用于物流通道筛选、重点区域识别、调控效果评估、管控决策支撑。
谈到政策预期,郝春晓围绕绩效分级、超低排放、零排放货运示范三方面进行了简单介绍。她表示,预计今年发布《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移动源应急管理技术指南》,规范视频及门禁监控系统建设,推进三级联网。记录使用不达标油品或车辆的企业,推送给重点行业,鼓励更多合规合法行为。超低排放方面会对厂内车辆、机械提出新能源化要求零排放货运示范方面,将推动零排放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应用,制定零排放示范区实施方案。
道路运输领域决定交通碳达峰时间
道路运输领域降碳减排工作涉及面广泛。从生命周期来看,涵盖生产制造、使用维护、报废回收等环节;从涉及企业来看,涵盖车辆制造、供油、运输、排放检验、维修治理、用车等企业;从管理主体来看,涵盖生态环境、工信、发改、科技、交通运输、公安、财政、商务、市场等多个部门。
据统计,2019年,中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总量11亿吨左右,占全国碳排放量10%左右。道路运输领域成为减污降碳的重要战场。移动源排放影响日渐凸显,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和占比同步上升。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主任吴睿详细分析了我国道路运输深度降碳的挑战与路径。
吴睿指出,道路运输领域决定交通碳达峰时间、未来减排潜力最大。未来要充分认识我国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同时也要看到我国道路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所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和出行比重高,但是新能源汽车占比依然较低。重型货车还缺乏成熟经济的新能源替代技术。货运综合运输效率不高,运输结构不够合理。绿色出行分担率有待提升。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适应电气化交通发展需求。交通运输行业能耗和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薄弱。
未来,我国新增交通基础设施及运输装备、旅客出行量、货物运输量、快递业务量等还有较大增长空间,迫切需要新能源、新技术、新模式支撑。大规模存量传统燃油装备更新为新能源装备仍需要时间。跨部门、上下游的交通碳减排协调机制还需加强。新能源装备技术发展的未来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世界各国的交通关联产业政策、国际组织的交通碳减排政策标准都可能影响我国交通碳减排节奏。
就具体的减污路径来看,吴睿表示,要实现“车-油-路-企”一体化。具体来看,就是以客货运输结构调整为导向,降低柴油货车和小汽车活动水平。以燃油经济性、排放标准、油品质量为抓手,降低碳油运输装备排放水区。以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替代为源头,推动运输装备能源额机构转型。以发动机技术和后处理技术升级为支撑,实现柴油车(机)达标排放和超低排放。
车能融合破难题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坚分析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趋势,中国2022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7.6亿千瓦,装机容量占比30%,发电量占比13.7%。预计2060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66亿千瓦,装机容量占比85%,发电量占比71%。
刘坚指出,新型储能的成本问题较为突出,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环境问题明显,锂离子电池资源约束严峻。在这样的情况下,车能融合就十分具有必要性,助力破解新能源消耗、电动汽车生命周期排放,锂资源约束问题。打造风电、光伏、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能源互联网全产业链优势。
那么,车能互动成本如何?刘坚表示,边际成本接近于零。由于发展潜力大,未来电动汽车系统会替代现有储能资源。同时,重型交通也会低碳化,绿氢、绿氨、绿醇资源应用逐步增多。
演讲的最后,刘坚还提出了基础设施、价格政策、市场机制、用户引导方面的具体政策建议。包括加快充电设施建设、配电网智能化改造、车桩网互动标准出台。研究出台电动汽车独立、分时、无转供电、无交叉补贴充放电价。将电动汽车纳入现货、辅助服务市场,降低聚合商市场准入门槛。加强社会宣传,完善动力电池质保政策,鼓励车电分离。鼓励电制氢(氨、醇)技术研发、储运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认证。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秦春/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