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最后一课”,牢记“不言之教”
2023-06-13 青年

上海理工大学2023届毕业生参加毕业典礼。 受访者供图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上一次来学校是陪女儿参加开学典礼,今天又坐在最美的校园香樟大道上见证女儿毕业的荣耀时刻,非常感慨,两场仪式我都没有缺席。”上海理工大学2023届毕业生梁舒寒的父亲感言道。今年毕业季,上海理工大学首次将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设置在学校毛主席像广场和湛恩大道上,8000余位毕业生及家长代表出席典礼,28万人次通过直播观看毕业典礼,毕业生在最美校园大道上完成“最后一课”。

临行“唠叨”

让毕业生有所悟

“今日的加冕是你们重要的人生仪式,而校长的毕业致辞,我更愿意定义为‘最后一课’。希望多年以后,当你们再次回顾起这临行前的‘唠叨’,依然能够有所思、有所悟。”在毕业典礼上,校长丁晓东的寄语作为“最后一课”,给毕业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上理的这四年,收获的不仅是专业知识,还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在应对问题时能够学会打破认知再重塑自己,其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对我来说功不可没。”机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生王雅楠对于丁校长毕业寄语中提到的创新意识颇有感悟。

她记得大二专业课上老师展示过一款四足机器人,虽然功能齐全、行动敏捷,但是高度固定、视野受限。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和同学们大胆创新、勇于尝试,最终研发出升级版四足机器人“飞眼狗”,并申请到上海市级、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而她也以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创新”成为了王雅楠大学四年生活的关键词,也是校长丁晓东对于本科毕业生的谆谆嘱托,他说:“当你们走出校园身处浮华喧嚣的世界,我希望你们始终坚守非功利的初心和‘不成功便成仁’的胆气,把创新铭记于心、践于行,在荆棘处蹚出新路,在无人区开疆拓土,一往无前地创人生、创时代、创未来,在新的赶考之路上,闯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创造无愧于国家和人民的新辉煌。”

对于研究生毕业生们,丁晓东则以“系统观念”为主题,分享如何运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哲学的原理和思维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与人生,勉励毕业生以“系统观”拨开思想的迷雾,以“系统”之钥解锁未来征程。

对此,健康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毕业生陈枭宇感触良多。面对毕业去向,他有诸多选择——高端医疗器械行业的高薪岗位、国外高等学府的深造机会、事业单位的稳定岗位,但他还是选择在国内高校攻读博士,作出更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在申请博士时,他被3所国内一流大学录取,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与工程等专业,最终他选择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博士。“我的博士课题初步聚焦于‘脑卒中患者康复’,希望我这个小小的‘局部’,能够为中国乃至世界这个‘整体’的脑卒中患者康复贡献出强大的力量。” 陈枭宇表示。

走上社会第一课:

爱岗敬业,不断向前

为即将踏上新征程的上理学子上最后一课的,除了上理“大家长”丁晓东校长,还有来自后勤、物业、保卫等毕业典礼外围支持和保障部门的教职员工。学研倾力投入,毕业班辅导员全程跟进,信息办精心保障,保卫处全员上岗,保安142人次投入……心系母校,是大学生离校前的“最后一课”;爱岗敬业,是大学生走上社会的“第一课”。

毕业的动人时刻不仅仅是毕业典礼的一瞬,整个毕业季,上理工为毕业生准备了多样化的暖心服务。学校学生处与研工部联合推出“青春留影,逐梦未来”活动,邀请校内摄影师帮助毕业季学生在校园各处留住他们精彩的瞬间:只要毕业生在校园碰到摄影师,就可以随时随地与老师和同学们合影留念,并实时下载。

在毕业典礼现场,上理工党委书记王凌宇代表学校接收了2023届毕业生们为母校精心准备的特殊礼物——3D打印《思晏堂》和非物质遗产剪纸作品《沪江曦韵图》。许多学院也为毕业生精心准备了礼物:定格数载回忆的学士服小熊钥匙扣,保留最珍贵时光的校园景观明信片,记录下人生每个重大决定的定制笔记本以及从上理到未来的“前程似锦”登机牌……“我会将这份礼物作为自己前行的动力和纪念,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向前。”收到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的这份毕业礼物,毕业生李靖雯欣喜地说。

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