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着AR眼镜做手术,上海这个领域的“国产创新”正不断涌现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戴着AR眼镜做手术,这样的场景或许即将实现。正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第13届上海医疗设备与生物技术展览会上,这一前沿技术吸引很多人驻足。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了解到,上海医疗器械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国产品牌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
创业企业自主研发AR手术机器人
随着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手术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被赋予更多期待,成为越来越受医生欢迎的手术助手。来自上海本土的一家创业企业,在智能化手术辅助上做出了不少创新成果。
6月13日的展会现场,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演示:医生戴上AR眼镜,能精准观察到病灶,无需像以往脊柱手术中那样依赖于重度影像设备,不仅减少了辐射,还能更准确更快速,减少手术时间。这款针对脊柱手术研发的AR脊柱外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目前已经通过临床试验,正在进行注册审批。这也是目前国内第一个做到临床阶段的AR手术导航产品。
生产该产品的上海霖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上海创业企业,企业联合创始人、1991年出生的诸莉君告诉记者,这一全自主国产研发的产品从立项到现在已经研发了6年多,目的就是通过智能化科技手段帮助解决常规脊柱手术的“痛点”。“常规脊柱手术风险非常高,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医生的经验,我们经常讲脊柱手术的‘痛点’是‘看不见、打不准’,我们这个产品就是通过可视化来帮助医生‘看得见、打得准’。”诸莉君表示,这尤其适合手术经验还不太丰富的青年医生,成为很好的手术帮手。
据了解,在国外,手术导航已经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设备,但在国内还不多,而AR手术在国内更是全新尝试。“我们一直希望以数字化创新手术设备。”诸莉君告诉记者,自2007年公司创立以来,以脊柱外科手术导航系统为切入点,在增强现实、人工智能、手术导航以及手术机器人领域积累了60多项国内外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以及7项软件著作权。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开创了国内首个AR骨科手术导航联合实验室,AR脊柱手术辅助导航计算平台正是其中的成果之一。
国产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记者了解到,上海医疗装备市场是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市场,目前市场上有一大批国际、国内的各类先进的医疗设备产品,尤其是高端医疗设备还主要依赖进口,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国产品牌如今也已崭露头角。6月13日,在第25届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论坛上首次发布的一份《2023医疗设备品牌影响力排行榜(上海地区)》就显示,国产品牌已在多个领域取得相当优势。
这一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装备与技术研究院主办,依托上海市医疗设备器械管理质控中心历年上海地区120家医院设备管理与售后服务满意度调查数据库报告所形成的榜单显示,联影、迈瑞等国产医疗设备品牌与西门子、通用电气等国际品牌名列各细分领域前茅,彰显了海纳百川并驾齐驱的国际化市场的引领风范。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殷善开介绍说,通过此次制榜各方数据的采集、综合评价后发现,国产品牌已在多个领域取得相当优势,例如联影在CT、MR和核医学领域展露优势,迈瑞在监护领域表现出了王者风范等等,这些表现与2007年首次售后服务满意度评比时第一和第二名均为进口品牌的局面相比,12个类别排名第一的国产品牌已经占到1/3,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国产品牌已经是今非昔比。
从产品模仿到技术创新,再到国产自主品牌的打造是未来中国医学装备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上海市医疗设备器械管理质控中心主任李斌表示,本次榜单的推出正是希望通过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的打造直观地了解中国品牌的成长,发现与国际品牌的差距,促进国产品牌与上海医疗机构、学校、科研院所的医工融合,共同促进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通过这样一个专业化分类排行榜的建立,帮助用户动态了解中国医疗设备市场的变化与国产品牌的成长,同时促进院企医工融合交流,扩大创新国产企业的影响力,缩小与国际品牌的差距,共同促进医学装备与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上海医疗器械创新产品持续涌现
据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积宗介绍,上海医疗器械创新产业门类较全,基础较好,产品覆盖了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的所有大类,行业基础非常扎实。上海拥有复旦、交大等医疗、医药器械相关的985、211、双一流高校11家,还有19家知名的科研院所,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拥有国家级的医疗器械检测所,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
上海医疗器械创新能力强,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李积宗介绍说,近年来随着科技项目攻关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持续通过生物医药专项、生物医药创新产品攻关等项目来支持医疗器械的研发创新,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2021年到2022年,26个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的特别审批通道,占全国的23%。上海市获批上市的三类医疗器械有290件,以联影和微创为代表的一批创新企业在新产品的研发上不断取得突破,如联影医疗的磁共振成像系统、微创医疗机器人的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等。2023年上海企业有7个产品也进入了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通道,占全国的21%。
同时,上海医疗器械创新品牌特色明显,国际化优势突出。上海在体外诊断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产生了很多明星企业。全球排名前20的医疗器械企业绝大多数都在上海设有中国总部或者是研发中心,上海也是跨国龙头医疗器械企业的境内生产重要的首选地之一。
李积宗表示,过去5年,在市科委的支持下,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针对企业创新推动立项的项目有500多项,根据医疗器械行业的需求细分不同领域,提供点对点的服务,推动创新与转化。中心也积极为国产医疗设备搭建交流和展示的平台。“特别是同这次论坛同期召开的展会上,也有多家国产医疗设备参展。”他表示,未来也希望能有更多创新程度高、品质好的医疗设备,特别是源于临床的创新产品,能够回归应用于临床,形成闭环,服务患者。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