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寺街道发布社区社会工作三年行动计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社区如何治理?如何让年轻人、一老一小等人群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拥有获得感?静安寺街道今天发布了社区社会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其中既有“小巷治多星”人才培养计划等六大举措,又有诸如“微光如JU”青年人发展项目、整治“僵尸车”优化社区空间等100多个创新社会工作项目。
“静安寺街道地处市中心黄金地段,也是许多甲级写字楼的所在地,当‘白领’遇到‘白发’,说不定就产生了不一样的社会治理效应。”静安寺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科学引入社区志愿者和社区慈善资源
年逾八旬的李老伯患有中度阿尔兹海默病,生活起居均由同龄的老伴照顾。得知李老伯的生活状态欠佳后,专业照护机构的年轻人通过进行认识训练、增强老伴的照护能力以及改进两位老人的沟通方式等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帮助李老伯在延缓病程的同时,找回了有尊严的生活。在静安寺街道,同李老伯一样,通过专业社会工作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幸福的居民还有很多。
近年来,静安寺街道不断扩大社区社会工作的覆盖面,在实现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的基础上,科学引入社区志愿者和社区慈善资源这两股力量,使得社区社会工作呈现“五社联动”新架构。
今天,静安寺街道举行的“同心社工·让美好发生”社区社会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发布暨网格深耕五社联动工作推进会,正式发布《静安寺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推出由1个街道综合社工站,11个居民区基层分站,家庭社工站、为老社工站、未保社工站、青少年社工站、助残社工站、司法社工站等6个专项社工站共同组成的街道“1+11+6”社工站矩阵。
记者翻开《静安寺街道社区社会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发现该街道未来三年社会工作的“五大行动”和“六项举措”成为最引人关注的话题。五大行动中,既有着力织密社会工作人才优选与培养体系的“人才善治行动”、健全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作用发挥的“平台共治行动”,形成社会工作公益资源协同机制的“公益汇治行动”,也有聚焦促进社会工作基层实践与理念推广的“深耕优治行动”和推进社会工作品牌引领基层社区治理工作的“品牌创治行动”。
不仅如此,静安寺街道还同步推出社区成长学院“小巷治多星”人才培养计划、综合社工站“1+11+X”服务联动计划、“益联体”社区公益汇治合作计划、网格深耕&蒲公英种子计划、智慧数字赋能计划和社会工作发展指导计划等“六项举措”。
128项社会工作项目吸引青年关注
帮助社区居民走出生活阴霾,融入社区大家庭;陪伴白发苍苍的老人享受幸福的金色晚年;指导家庭成员进行0-3岁儿童的科学家庭教养……如果说“五大行动”和“六项举措”为街道社区社会工作勾画出了清晰的前行路径和发展蓝图,随同发布的128项目2023年度社会工作项目就凭借着 “贴肉”的项目内容吸引了更多关注。
长长的项目列表中,街道“1+11+6”社工站矩阵成员都有多个项目名列其中,既有专注于为老服务的“助医直通车”项目、“同心老伙伴情暖银发”项目,也有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灵护航”项目、“蓓蕾计划”项目等;也有“社会化帮教”“心桥坊健康加油站”等个案项目和众多“分装水表”“认知症以歌为药”等社区项目。
景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寒韵介绍说,居民区年度社区工作项目不仅是一次青春创意活动,更是吸引青年参与社区善治的全新“试水”。“我们深入倾听居民以及沿街商铺经营者的心声,将大家的参与热情都调动起来,慢慢地从简单地解决居民日常需求向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打造品牌特色为转变,让‘巨富长’街区充满烟火气与活力。”
成立社会工作导师团和专家团
为了给街道社区社会工作提供更强劲的发展动力,静安寺街道一方面邀请申城的专家学者加入“社会工作专家顾问团”,邀请来自居民区和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8名中级社工师组成“社会工作导师团”;另一方面发布《静安寺街道社区社会工作实践指引》,给社区社会工作者提供实践社会工作理念、操作社会工作方法的清晰指示和引导。
今天,《静安寺街道社会工作伙伴团资源白皮书》正式面世,共梳理了街道2023年首批两百多项伙伴团资源。其中,有为个案提供心理辅导、为居民答疑解惑法律问题的专业机构,也有提供医疗资源共享服务的三甲医院,还有提供美妆服务、孤老结对服务等诸多服务于社区的居民自治团队。
来自上海幸福益站志愿顾服务中心的张海燕告诉记者,作为长期扎根社区的社会组织,将更加积极地融入社工站建设。
四明居民区志愿者代表周鸣在讲述愚园路532弄50号通过楼组自治成功加装电梯时,表示:“自治共享早已成为居民生活的日常,而且自治的视角也越来越广泛。”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范彦萍/文、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