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海推出“三年行动计划”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海推出“三年行动计划”。今天下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副市长李政介绍了《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有关情况,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韦冬、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总经济师陶昌盛、市国资委总经济师陈东、临港新片区党工委副书记吴晓华共同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
根据该《行动计划》,到2025年,“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夯实,工业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以上。
围绕高端制造引领功能、自主创新策源水平、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企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等方面,提出细分指标,比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达到1.8万亿元,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力争达到360台/万人等。
推动三大先导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2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一批细分领域千亿级产业;加速布局“四大新赛道”和“五大未来产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共进。
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每年实施攻关项目100个以上。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载体,布局一批国家级和市级创新平台;推动“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开放型创新联合体,强化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
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实施智能工厂领航计划,打造2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2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实施“工赋上海”行动计划,打造30个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梯度培育40家“工赋链主”企业。用好“智评券”“算力券”,支持企业数字化诊断、购买算力服务。
围绕绿色低碳新方向,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和碳效评价;实施一批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每年淘汰落后产能500项左右;健全绿色制造体系,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等。
加强领航企业、科技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梯队培育,壮大卓越制造企业群体。新增15家产值超过100亿元的制造业企业,动态培育50家左右龙头企业,加快引进制造业总部,滚动培育一批“独角兽”“瞪羚”等科技型企业,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0000家。
推动浦东、临港、新城、南北转型等地区加快制造业增长;高标准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向集群化、生态化、融合化发展;推进“工业上楼”,盘活低效工业用地。从工作机制、综合要素、内外开放、科技和金融服务、产业人才等五个方面,优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支撑。
各部门建立高效协同的推进机制
这次行动计划中,市经信委提出了“企业成长行动”,聚焦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本土制造业企业。实施领航企业培育计划,支持链主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加快建设成为世界一流企业;同时,引进和培育各类头部科技型企业和制造业总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环节竞争力和话语权,将向首次“小升规”和“新建入统”工业企业发放“成长券”,最高50万元,支持企业采购数字化管理、技术创新、法律咨询、检验检测等专业服务。
下一步,上海还将出台《关于推动上海国资国企加快战略性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形成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国资监管机制和政策体系。通过实施科技强企、改革强企、管理强企、金融强企、人才强企、开放强企等6个计划,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企业。
努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应用,打造一批“灯塔工厂”“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绿色工厂”等。着力构建“国有资本母基金+国有投资平台+产业集团”的国有资本投资体系,吸引带动社会各类资本,围绕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开展战略布局及资源赋能。
未来三年,临港新片区将以构建世界级制造业集群为目标,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智能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型储能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 规上工业产值继续保持15%以上增长,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5000亿元以上,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郭颖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 相关推荐